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作品深度融合
2017年12月25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5日第1359期 作者:本报记者 苏培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影视作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影视作品成长的沃土;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其影响力日益凸显。可以说,影视作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发掘多种表现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林少雄看来,首先,体现在视觉符号层面。如影片《红高粱》中的腰鼓、《十面埋伏》中的水袖舞;其次,体现在文化景观层面。如安徽徽州的建筑,北京的故宫、胡同等;第三,体现在深层精神层面。如通过影像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观念、情感等,这些都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像思考和呈现。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杨越明谈到,影视作品的内核是故事,讲故事的核心是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人的层面上,最通俗的表述就是仁义礼智信。当下,如何在影视作品人物塑造、故事编创层面融入“五常之道”本身就是很好的命题,当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创造性活化优秀传统文化

  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如何打动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关键一点是我们的故事是否能够承载中国老百姓对中国文化的集体记忆与理解。当前,国内一些影视作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还存在一些不足。杨越明告诉记者,有的影视作品生搬硬套历史故事,机械堆砌传统文化符号,没有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未根据时代的欣赏能力和观看心理进行创新,观众在观看时会出现脱节或理解困难,脱离了公众共同的期待。因此,影视作品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关键在于符合当代观众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心理的创造性转化。

  林少雄认为,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的影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形势很好,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总体来讲处于迎头赶上的态势。在当前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一方面,我国的年轻影视作品导演迫切需要加强从前期策划到编剧、拍摄制作,再到营销等制作环节的训练和经验;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导演更应该思考怎样用影像语言来叙述或表达传统文化,而不是线性思维的文学叙事方式。另外,影视作品是随着技术发展而发展的艺术形式,影视作品和技术的结合应当更加紧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提供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的表达方式。

  追求最优美的视觉语言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融入到影视作品中,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沈阳大学音乐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新业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时代元素。时代元素可引发观众在面对国家利益、民族命运、时代变迁时,思考自己该如何选择,这样的思考对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第二,文化符号元素。如影片《百鸟朝凤》中的唢呐,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象征主题,这种创新内容形式可以创造出满足多样性、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影视精品。第三,文化象征元素。文化象征元素使得影视作品富含时代的思想内涵,在抓住观众视线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第四,文化理念。将文化理念巧妙地与剧情结合起来,是观众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也是影视文化传递民族文化价值理念的最有效方式。

  杨越明表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作品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活化。活化的根基在哪?在于人。一是关注影视从业者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问题。二是关注影视观众的审美需求激活问题。即了解普通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兴趣点,继而由需求驱动影视作品承载与阐释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抓住对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影视剧感兴趣的核心观众群,再借由社交媒体引发更多人对于影视剧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关注,最终起到激活受众的作用。

  在林少雄看来,首先,国内的影评界或个别专家学者应当给予国产电影更加宽容的态度;其次,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大,观众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应当鼓励各种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以满足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的受众的观影需求;最后,追求用最优美的视觉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用本地区本民族的独特视像语言,通过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