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2017年09月22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22日第129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唐红丽

  我国古籍数字化研究,无论是数据库建设,还是教学、公共资源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可喜成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学界进一步推动古籍数字化研究和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古籍数字化向纵深挺进

  近年来,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古籍数字化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在9月17—18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可见一斑。比如,人工智能对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影响、移动终端古籍数据库的研究与设计、中文古籍版本识别、中文古籍非常规字形识别(诸如手抄、印章、书法等)、中文古籍图形数据库建设、基于自动比对和自动排版的古籍大规模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教学与实践、古籍数字化公共资源研究、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等。

  这场由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京共同主办的研讨会,聚集了来自中国、埃及、越南、马来西亚、日本等海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出版、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旨在为中文古籍数字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自2004年开始,首都师范大学陆续成立了全国高校系统第一个电子文献研究所,创立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数字文献学”,建立数字文献实验室,提出面向中小学的“数字国学馆”的理念,并研发出“中国文学地理学信息平台”和“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研究平台”。其中,“中国文学地理学信息平台”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所构建的应用平台,根据用户的研究需要,可以创建一个时间、地点、人物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研究平台”利用计算机可完成小说各种版本的自动比对,包括文字比对和插图比对。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则可以通过构建集人物、作品、时间、地点、事件五要素于一体的多维地图,一目看尽某作家一生的行踪,某时段所有“在场”作家的活动,某地方所有“相关”作家的活动,从而跳脱出限知视角,转换成全知视角。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尹小林表示,人工智能对古籍整理的影响,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许多古籍方面的专业工作,诸如标点、校勘、翻译,甚至考证、分析、研究等,都有可能被机器逐一取代。

  展望未来,与会学者认为,运用人工智能,古籍数字化将有可能取得四大突破:一是突破语言限制,实现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自动翻译;二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历史场景的虚拟重现,以及历史人物和事件在虚拟时空中的自动联系;三是突破专业限制,实现古籍的自动点校;四是突破思维限制,实现对重大学术课题自动进行数据挖掘和逻辑分析。

  “文字传播载体的每一次改变都得益于科技的革命性进步,从早期的简帛,到后来的纸张,再到现在的电子媒体,古籍文献的传承形式一直在变。在人工智能时代,古籍数字化必将大有可为,跨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表示。

  构建数字人文研究体系

  古籍数字化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沈文凡认为,借助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有望破解隐藏在上古文字、神秘文化、诗词曲赋中的文化密码,进而探寻祖先们的精神世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认为,古籍数字化给学术研究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如何通过古籍数字化构建中国的数字人文研究体系,需要学界认真思考。

  古籍再生保护背景下的古籍数字化课程建设问题也备受学界关注。与会学者认为,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古籍数字化不仅涉及传统古籍整理的知识和技能,诸如版本、目录、校勘等,而且还涵盖当前最成熟的信息技术,包括古籍专用光学字符自动识别技术、汉字字符集编码、古籍数字化图像处理、元数据标准、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等。古籍数字化课程群应包括: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文献数据库设计、数字文本处理、古籍数字化、文献复制技术、图文设计与制作、古籍信息系统开发、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文化市场营销等,应开展古籍书目信息著录、古籍数据采集与加工、古籍文献仿真与复制、数据库产品推广等方面的专业教学。

  古籍数字化从兴起到兴盛,见证了信息技术对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巨大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方复全表示,数字化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宝库,让那些记录在竹帛纸卷上的文字重新被唤醒。乘着数字化的翅膀,古籍可以轻易摆脱束缚,真正为大众所共享。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