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正在走向“低智化”
——访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托马斯·M. 尼科尔斯
2017年06月28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8日第1236期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悠然

  今日,得益于技术进步、教育普及,人们能够获取的信息多于以往任何时候,理应更加相信科学和专业知识,但在美国,反对智识的热度似乎有增无减。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托马斯·M.尼科尔斯(Thomas M. Nichols)在新书《专门知识的死亡:对已确立知识的反对以及它为何值得关注》(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中提出,自我陶醉的、被误导的智识平等主义严重破坏了美国社会关于许多问题的讨论。现今,人人自认为无所不知,普通民众自信可以与专业人士比肩,所有声音都要求被同等重视,否则就是“非民主的精英主义”。尼科尔斯近日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他对信息时代美国人反专家、反专业知识现象的分析。

  误将“反专家”当作坚持自我

  尼科尔斯表示,现在的美国是一个沉湎于无知崇拜的国家,问题不仅在于美国人的科学或政治知识不足(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更在于其对自己的无知感到自豪。对这些人来说,驳斥专家意见成了坚持自主、保护日渐脆弱的自我的一种方式。他举例谈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华盛顿邮报》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询问公众希望美国在乌克兰采取何种行动,并请受访者在地图上指出乌克兰的位置,以便了解他们对乌克兰的认知程度与其对外交政策的态度是否相关。然而,只有16%的受访者正确指出了乌克兰的位置,且对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判断偏差越大的人越希望美国发动军事干预。可见,基本知识的缺乏并不能阻止人们表达偏激观点。

  尼科尔斯表示,所谓“专门知识的死亡”不是指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死亡,世界永远需要医生、律师、工程师、外交官、飞行员等各行业的专家以便正常运转。但一方面,公众似乎不想与专家展开对话,宁可相信自己拥有足够的信息来自主决定;另一方面,不少专家、特别是学术工作者放弃了与公众互动的责任,退回了行业内的小圈子之中。

  “文凭通胀”削弱高等教育意义

  二战前,大学文凭是区别专家与普通民众的标志之一。今天,“大学”一词已失去区别意义。高校未能培养学生与专业人士展开建设性互动的能力,特别是批评性思维能力——不受感情影响地、不带个人预设地、有逻辑地审查新信息。

  尼科尔斯认为,高校学生数量剧增驱动了高等教育商品化,现在许多学生被当作客户而非学生对待,在物质和精神上被讨好,高校学习经历被作为“多年假期套餐”来营销。这种商品化既摧毁了大学文凭的价值,也削弱了美国人对高等教育意义的信心。高等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具备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终身学习的意愿、成为一名有才干的公民的能力。但对许多人来说读大学和研究生的时光成了“在高中与第一份平庸工作之间的美妙的时光”。高校不再是通往智识成熟的道路,而是抵御成年期开始的延缓战略。

  在美国,新的教育文化是每个人都应该且必须读大学,这导致高校成为“文凭工厂”。文凭更多地变为接受过培训而非高等教育的证明,而公众越来越多地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尼科尔斯表示,最糟糕的情况是,高校毕业生既没得到教育也没得到培训,文凭只是及时支付学费的证明。美国高校“产出”博士生的速度远超过任何学术就业市场的吸收能力。一些低水平高校颁发的博士学位质量之低,就连这些学校都不会聘用自己的毕业生。甚至“教授”一词都因过度使用而丧失了原意,任何教授高中以上水平内容的人都希望被称为“教授”。同样地,面向当地居民的社区学院也纷纷变身为“大学”。这一系列因素造成了“文凭通胀”,读大学不再能确保智识上的训练和思维上的成熟。

  互联网成为博学“假捷径”

  大多数专业人士会将“专门知识的死亡”归咎于互联网。不过,真正的威胁在于互联网貌似提供了博学的捷径,使人们沉溺于无限量“事实”供应带来的智识成就的错觉中,加速了专家与外行之间的交流崩塌。

  然而,事实不等于知识或能力,且互联网上的“事实”有时甚至不是事实。在围绕已确立知识的争论中,互联网如同炮火支援,不断投掷随机的、不连续的信息,“震聋”了所有参与讨论的人并使理性讨论灰飞烟灭。面对互联网上飞速增加的海量信息,人们常难辨真伪良莠,有用知识很容易被信息噪音淹没。尼科尔斯感叹,互联网为具备基本研究技能的人提供了巨大便利,对缺少分辨和批判能力的人则可能产生误导作用。同时,互联网令人们变得更刻薄、易怒,无法开展可以真正学到东西的讨论;每个人都急于发声、捍卫自己的本能反应,却没有花时间吸收、消化新信息并进行反思,即便这些信息来自于专业人士。

  尼科尔斯提到,现在不少人说自己对某一话题做了“调查研究”时,指的就是在互联网上浏览了若干相关主题的文章,而这与真正的调查研究相去甚远。搜索信息的行为令人错觉自己学到了什么,混淆了眼前闪过的东西与自己确实懂得的东西。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搜索信息后会对自己了解到了多少东西作出超出实际的判断。此时,就难以听进去专家的声音。根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人们不会以传统方式阅读在网上搜索信息时看到的文章,而只是扫视标题、概要或前几行文字后就转向下一篇。这种阅读的首要目标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寻找论据或确认已有的信念,对互联网本质理解不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格外倾向于这样做。他们不会花时间去评估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权威性,而是偏好能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熟悉或简单化解答的资源。尼科尔斯认为,事实上,成年人甚至专业人士对此也不是免疫的,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低智化”。

  (华盛顿6月26日电)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