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看待“中国式创新”
2017年02月07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7日第1141期 作者:焦若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目前,全社会对创新的真正含义还存在某种程度的曲解,对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需加深理解,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正确认识创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在人力资本空前重要的时代,创新似乎成为了商界精英的专属名词,这是对创新的狭隘化理解。实际上,创新的本意是对现存生产要素组合进行“创造性破坏”,并实现新的组合,至少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五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视为创新的引擎。在更为广义的创新范畴上,全社会每个人都是创新的源泉,每一个环节上的改进都是创新,正是这些创新细胞源源不断地为全社会输送创新能量。而当崇尚创新精神和接纳失败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时,才能更好地吸引和聚集创意阶层,最终实现系统创新和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不仅仅以税费减免政策刺激吸引企业,而是营造创新环境和培育创意阶层,或许是我们当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国家禀赋不同,创新的路径也就不尽相同。在全球化时代,美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研发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话语主导权,并通过知识产权体系奠定了其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而日本则通过精细化制造,推动高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创新技术和生产过程的双领先优势。反观中国,早期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直接购买先进技术及产品进行模仿学习,然后凭借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迅速形成自己主导的标准并实现模块化。可以说,中国是将美国和日本的创新路径结合了起来,而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人口优势,又成为中国制造迅猛崛起并走向世界的坚强后盾。纵观国内的成功企业,其共同点都是背靠庞大的中国市场,以此为基础实现全体系创新,这一模式不但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而且推动了行业体系和全球市场的转变。所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创新固然重要,但盲目跟随、模仿就会陷入创新的话语陷阱,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唯有牢牢依托中国巨型市场的排他性优势,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中国主导的创新体系与创新话语,并逐步将中国标准上升为世界标准,才能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长远。

  创新的多样性和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单纯依靠某一种创新路径都难以成功。为了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兼顾跟跑、并跑、领跑多种策略。

  首先,跟跑看中国基础。由于缺乏有效的内生创新机制,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建立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导致中国在创新思维上习惯了从1到2的转变,却很难实现由0到1的突破。在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模块化生产阻断了中国从价值链低端入手实现反向超车的可能性。因此,“跟跑”虽然降低了中国制造的创新成本,但也使中国陷入一种被动局面。近几年来,在“人口规模+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下,中国已有的领先制造优势为其赢得了未来引导消费性产品的优势地位,一些企业在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上的不断创新,标志着中国企业已经或正在实现制造和创新领域双领先。美国《连线杂志》(WIRED)英国版就曾将“是时候山寨中国了”(It’s time to copy China)作为其封面标题,以感慨中国企业基于巨大的国内市场所取得的创新优势和成绩。

  其次,并跑看中国优势。一方面是由13亿人口构成的庞大市场,拥有任何经济体所无法比拟的巨大内需;另一方面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所形成的全球市场容量和产业布局。这些都是中国创新独有的优势,而“并跑”更有助于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发挥出来。特别是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原有的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制造业创新,将逐步与国有大型企业的海量创新资源协同发展,真正发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主创新的集成优势。在这一意义上,我国政府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将会激发一个海量级的创新体系,进而提升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领跑看中国机遇。目前来看,中国的内需在刺激经济增长和创新上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通过创新实现中国领跑依然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在既有优势领域方面,由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热烈响应,而中国一些面临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和过剩产能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产业布局和区域衔接机制,在联动发展中重振中国制造的雄风。二是中国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市场,这就需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将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以及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市场中介、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的合力全面激发出来,使创新真正贯穿于国家发展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正确理解创新内涵,避免掉入西方主导的创新话语陷阱,同时为我国的创新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为打造中国主导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话语提供理论自信,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