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两国携手恰逢其时
2015年10月27日 07: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27日第831期 作者:曾飚

  10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将中英关系推向新高度。习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中英关系发展的源泉来自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在这样伟大的时代,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携手,恰逢其时”。这个评价充分肯定了过去十多年中英双方在寻求共同利益方面的接触和合作,也是在为中英关系未来发展绘制蓝图。

  英国对中国有何价值?对此,英国自己有着比较清晰的判断。2010年,英国前贸易大臣曼德尔森在《泰晤士报》撰文,提出英国对中国的两个价值:第一是说服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第二是结束欧盟对华武器禁运和允许高技术出口。曼德尔森的分析,相当切中要害,这也是英国自认为在对华交往中自己最有身价的地方。

  目前中英关系,可以将1997年香港回归作为起点来看,香港的顺利回归,给中英双方深化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2005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继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些重要访问在不断加深着中英之间的友谊。此次习近平主席的国事访问可以看作是惯例的延续,又具备特殊意义。

  对于英国来说,过去十年,它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策略,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从1998年中英提出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到2004年提出“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英关系不断深入。尤其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英国首相布朗曾访问美国,试图说服美国进行全球救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英国这样一个“国际说客”给予了积极支持。之后在2009年,中英发表了《中英关于加强合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联合声明》。相反,布朗和卡梅伦试图寻求维持和深化跨大西洋的“特殊关系”,则始终受到美国冷落。这对英国传统的“三圈外交”(美国、欧洲和英联邦)是一个重大挫折。2010年,保守党赢得大选,英国开始有意识地提出“重返亚洲”的外交策略。与美国近年来主导的“重返亚洲”的战略不同,尤其是与美国在南海问题富有对抗性意味的政策不同,英国重返亚洲的策略,更多地是从经贸和历史关系入手。

  这一切正是源于英国审时度势的判断。首先是对于国际形势判断,英国很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崛起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作为一个地理上的小国,英国要继续维持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国地位,它对盟友和伙伴的选择,就必须要有战略眼光。其次是英国传统的“三圈外交”模式面临重大挑战。英美特殊关系日趋衰弱,英国失去了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的第一道护身符。对于欧洲大陆,英国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一直依靠平衡外交,来保持自己对欧拥有较大发言权和影响力。然而,目前欧盟正陷入一场内讧,而英国在欧盟的地位日趋边缘化。此外,在与英联邦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的关系上,英国还保有良好的交往,澳新两国也处在跟不跟美国走的外交定位时期,其他英联邦国家则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中英两国关系发展到今日局面,也与英国内政有着紧密关系。1997年之后,英国政坛基本是由“新”工党(1997—2010年)和保守党(2010—2015年保守党主导的联合政府)执掌,中英关系发展至今,与这两党相对务实明智的决策密切相关。尤其是经过改革之后的“新”工党,放弃了20世纪80年代的左倾立场,加强对英国中间选民的吸引力度;在外交上,主张更加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这两点在后来执政的保守党时期也得到了延续。“新”工党首相布莱尔,1998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访华,尤其是2003年访华时,英国正处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国际形象下滑,遭受很大压力。访华特别是双方在经济上的深入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稳定与发展。那次访华,还带来了“创意英国”项目,吸引着中国学生到英国访学。客观地说,过去20年中国留英学生数量的飞速增长,极大提升了中英外交的层次和境界,并且为中英关系未来长远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从中国角度而言,在发展和提升中英关系方面,中国也做出了非常务实和明智的决策。首先,中国成功地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给中英发展奠定了信心,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对全球联合救市的支持,让英国政商界心存感激,尔后中国对英投资高速增长,显示了自己的强大实力。这是中国使用经济实力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也注意使用经济手段“敲打”英国,比如英国首相会见达赖事件发生后,中国冻结了两国经贸往来,双方关系冷却,英国尝到了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苦头。其次,中国积极借鉴和借助英国的国际软实力和影响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如,中国承认英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能力,将伦敦作为人民币离岸结算的中心。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试图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积极寻求进入欧盟市场。原先比较多的是采取“单一零售”的模式,重点是法国和德国,也顾及其他单一国家,这样的成本非常高。现在,如果将英国树立为样本,并且有可能在对欧事务上,让英国成为中国的在欧伙伴,那么将极大节省中国对欧交往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分解整个欧洲在对华问题上的合力。

  总而言之,如果中国在对英关系上,能够以经济为基点,进而实现政治上的合作,那么这将是未来中英发展巨大的潜力所在。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两点:第一,到目前为止,英国对于发展中英关系,还是保持着相当谨慎的态度,尤其是中国最近经济增长放缓,让一些英国人士担忧两国经贸合作前景。第二,面对国际格局即将出现的变化,各个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英国国内政坛也出现了一股封闭排外的暗流,这股暗流值得我们关注。中英关系能否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关键是英国能否充分认识到它在全球新格局中对中国的需要,这也是中国在加强双方合作关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作者系英国伯恩茅斯大学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