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改革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14年10月20日 07: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0日第658期 作者:徐涛

  汇率调整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很早就受到了关注,克鲁格曼和波特等学者曾经研究了汇率影响产业发展的理论机制,发现本币升值会引起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Aghion等发现,在开放经济下,要促进产业升级就必须关注汇率,政府应当通过市场干预等手段,使汇率波动的幅度和生产率的变化相适应。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既会改变人民币汇率水平,同时也会导致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的波动。

  汇率改革影响产业结构

  根据开放经济学原理,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会通过多个渠道影响产业结构。

  第一,从产品市场需求角度来看,汇率调整会产生需求结构调整效应,改变国内外市场对各产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外在的压力。以人民币升值为例,升值后我国出口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如果我国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替代品多,需求弹性大,那么人民币升值就会减少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品的需求,出口产业发展速度下降。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出口商要么忍受出口量下降造成的利润减少,要么通过技术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维持甚至提高出口品价格和出口市场份额。技术升级会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第二,从资源配置方面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会通过国内外比价关系的变化,引起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引导资源的跨产业流动,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汇率调整会影响产品市场需求,根据经济学原理,要素市场需求是产品市场的引致需求,因此,产品市场的变动会影响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于汇率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行业的收益率对汇率变化的反映不同,从而产生资源再配置效应,改变各行业的相对发展速度,引起产业结构的调置。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劳动力和资本会从出口利润下降较大的产业流向受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的产业,促使前者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后者的比重上升。

  第三,从汇率的弹性角度看,汇率波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更富有弹性,加大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汇率风险。这会抑制进出口贸易,促使资源从外向型经济部门转移到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部门,降低出口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

  第四,从业务创新角度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还会直接提升金融服务业的比重,改变产业结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提高汇率弹性,加大人民币汇率风险。在汇率风险凸显的情况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都会产生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催生金融市场上相应的避险工具,带动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主要国际货币间的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产生了对外汇市场避险工具的需求,促进了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创新金融业务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金融市场不完善影响产业优化

  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汇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还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首先,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将制约资本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在我国信用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形成“信贷配给”现象。这样,即使人民币汇率调整后部分产品的市场需求下降,资本也无法从这些产业顺利流入其他产业,从而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我国劳动力市场摩擦也不利于劳动力资源跨行业流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劳动力资源的异质性程度较高,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一样,人民币汇率调整带来市场需求变动后,可能导致部分产业中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其他产业中劳动力供不应求,形成结构性失业,不仅无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反而可能使我国就业问题更加严峻。最后,地方政府为了地方政绩,对部分受到不利影响的产业加以保护,人为扭曲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对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

  以市场化改革提高汇改的产业优化效应

  要通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就必须整体推进改革,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加快统一的金融市场建设,促进资金的流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资金流向收益率更高的产业,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其次,加快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完善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打破劳动力的固化,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最后,继续推进政府职能改革,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摆正经济规模扩张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