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梦照耀中华民族的前程——写在国庆65周年之际
2014年09月29日 07: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9日第65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耿雪

  原题:照耀中华民族的前程——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

  又值金秋十月,共和国迎来65岁华诞。65载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创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事业,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璀璨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之路

  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65年不过弹指之间。然而,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中华民族抵达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发展境界。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历史的跌宕起伏间实现了历史性转身,几近亡国灭种的中华民族以傲然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经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当代中国的辉煌成就令世界惊叹。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表示,新中国的前30年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奠定了基础结构,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奠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成效显著。

  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地区)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30年,中国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不仅如此,中国还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转型,没有出现其他转型国家发生的剧烈经济和政治波动。

  消除贫困历来是一个国际难题,但中国仅用了近20年的时间就使数亿人脱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前12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在现代化的答卷上,中国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外贸总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贸国。正如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所言,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

  中国道路:孕育开启人类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东方大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奇迹意味着什么?吴晓明认为,中国的发展不仅能够使自身完成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孕育着开启人类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现代性是有限度的,如果任由资本无限制发挥作用,就会面临诸如环境崩溃和社会生活解体这样的风险。由于中国迅猛的发展速度,中国比西方发达国家更早触到现代性的限度。吴晓明强调,“现代性的限度迫使我们必须走一条相异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道路。”经过艰苦探索,我们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人类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就包含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之中。

  众所周知,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世界大力推行其发展模式。然而,很多采用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因此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治的稳定。用张维为的话说,一个非西方国家,如果采用了西方模式,基本上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从希望到失望,如菲律宾、泰国、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另一种是从希望到绝望,如海地、伊拉克、阿富汗、刚果民主共和国等。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而且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表示。

  中国道路成功的秘诀在哪里?这是国际观察者们孜孜探寻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65年来,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保障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功。

  中国梦想: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从新的起点出发,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掌舵的“中国号”巨轮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向,劈波斩浪。

  国防大学原教育长夏兴有表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阐发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观点,涉及发展观、改革观、价值观、国际观等诸方面,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目标、动力、任务、国际环境、领导力量建设和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为我们厘清了道路方向,阐明了目标梦想,注入了动力活力,展开了战略部署,拓展了国际空间,强固了安全保障。

  秦宣也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例如,在政治方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协商民主建设,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方向;通过政府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初见成效;通过成立五个领导小组,国家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在经济方面,通过简政放权和完善各类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有效。在党的建设方面,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纯洁性在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反腐倡廉方面,通过“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斗争,权力逐步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反腐斗争取得明显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此刻,距离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分别仅有7年和35年。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变化,面对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一系列时代课题,年轻的共和国必须勇敢迎接比其他国家现代化更为严峻的挑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宁认为,只要把人民至上、公平正义、依法治国、价值引领这四条做好,就能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他特别分析了在现阶段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思想文化的引领与支撑。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要求物质与文化的共同繁荣。”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可以提升软实力、增加话语权;对内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风尚。因此,我们应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全体中华儿女的共有精神家园,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六十五载风兼雨,百年复兴靠实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续写震撼世界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