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和二战回顾: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2014年07月28日 07: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8日第626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春燕

  原题: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一战和二战历史回顾:教训和启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7月26日,“一战和二战历史回顾:教训和启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崔玉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少将和塞尔维亚科学与艺术院教授柳博德拉格·迪米奇作了主题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与世界和平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两次世界大战源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

  20世纪,世界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期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无法忘却的记忆。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格局,影响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时至今日的发展。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两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是深刻的。”李培林指出,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我们要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和相互争霸所造成的长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原因。

  日本克劳塞维茨学会教授中山敏雄强调,两次大战说到底是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火并及合纵连横。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认为,民族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恶性发展也是根源性因素。20世纪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力和利益的进步性”,“蜕变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她提出,两次世界大战在起源上不仅存在着共性,更有着不同的个性。其中,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实行的绥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历来是亚洲战争策源地

  “研究和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目的是为了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表示。

  回顾日本侵华历史,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教授伊香俊哉认为,日本一战后企图在国际法上掩饰其侵略中国的事实,当中国发生内战时,日本便借口保护在华利益而扩大武力行为,并将其解释为“自卫”、借“自卫”之名走上发动侵略的道路。

  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然极力否认近代日本进行过侵略战争。他们认为,“日本虽然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但日本并未失败,只是因实力不抵美国而‘终战’而已。”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蒋立峰说,如果一定要说日本总结了历史教训的话,那也是错误地总结了,这就是不能与最强者为敌,而应与最强者为伍。因此,日本就从与美国为敌转变为与美国为伍,并不断扩充军备。

  东京女子大学教授黑泽文贵认为,冷战结束后的日本类似于两次大战期间的日本,对于应该构建何种新秩序,“为政者、知识分子、国民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正是这种迷茫,为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提供了空间。

  不但篡改、否认自身侵略他国的历史,日本右翼势力还变本加厉地鼓吹“中国威胁论”。2014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利用国际舞台不断重复“历史相似论”,诬称“中国是现有世界秩序的挑战者,类似于一战前挑战维也纳体系的新兴德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教授吕杰认为,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从近代历史看,日本历来是亚洲战争的策源地。二战以后,日本虽然制定了“和平宪法”,但挑战雅尔塔体系的企图一直暗流涌动。特别是安倍重新执政以来,其扩张野心极度膨胀,逞强蛮干令东亚局势趋于紧张。所以说,日本绝不是现有世界秩序的维护者。

  中山敏雄认为,二战后的日本,虽有和平宪法保障“和平”,民众的反战情绪也制约着其军事发展,但在美国纵容甚至指使下,日本不断企图突破、修改和平宪法,扩张军备。如今的日本自卫队已经从美军的胁从补充角色向“攻防兼备”的“建军”目标行进。

  “安倍当前所作所为正在使日本走上危害国家安宁、颠覆社稷的道路。这是一条逆世界、时代潮流的不归路。”中山敏雄说。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汤重南所言,安倍政府的一些做法跟当年德国纳粹上台以后的做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历史是一面镜子,还原其本来面目,辨明是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政治性课题,因为捍卫历史就是捍卫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高洪说。

  张顺洪表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历史学家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历史、研究历史,不能对刻意歪曲历史的行径无动于衷,而应用科学的态度对错误史观进行批驳,这是历史学家的责任。

  中国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浩劫,一战中的“凡尔登绞肉机”、二战中的犹太人集中营、南京大屠杀等暴行,为世人铭记。

  捷克科学院教授奥尔德日赫·图马在分析捷克斯洛伐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时说:“像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两次世界大战对捷克斯洛伐克,或者说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个民族遭受的苦难和损失十分惊人,捷克斯洛伐克在两次大战中的人员损失颇为相近:25万—30万人,约占其总人口的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部分死难者为士兵;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死难者大多为平民,即(犹太)种族死难者或纯粹的政治迫害(抵抗德国运动的成员)受难者。”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来之不易,世界和平来之不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成为东方反法西斯的中坚力量。中国战场牵制了三分之二的日本陆军主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从1937年就开始了全面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8年抗战期间,有3500万人牺牲,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塞拉利昂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斯宾塞认为,战争决不可成为国家关系中的选择——不能用火去灭火。如果战争成为选项,其代价十分高昂,不仅对战败者,而且对战胜者都会造成削弱。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各方应该积极通过对话协商,维护世界和平。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李培林建议:第一,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和合理化,建设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第二,出现利益纷争的国家之间应该保持定期、有效的沟通,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第三,共同构建积极的国际政治文化,坚持以主权平等、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和相互包容等方式参与全球治理;第四,积极开展国民和平教育,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舆论力量。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山敏雄认为,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旗帜的中国,无论如何也不会像当年的德、日那样引起世界大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李成刚认为,中国提出新安全观以及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正是中国领导人在深刻反思两次世界大战后,对未来提出的远见卓识。“如果这种合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观念能够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那么这个世界无疑会安全得多。”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承办。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美国、英国、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波兰、墨西哥、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