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2024年02月22日 10: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2日第2837期 作者:张君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除了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外,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谈论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而是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维度揭示这条现代化新路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是进行时,是有待全党全社会共同完成的中心任务。因此,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鲜明特色,对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色。“中国式”即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脱离自身的国情和基础,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其他别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前所未有的庞大体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人口规模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现代化难度系数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前,中国总人口持续超过14亿,这一人口规模超过了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和。更具体地说,目前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除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的人口规模达亿级体量外,其他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规模仅仅是千万级甚至百万级。中国式现代化是14多亿人的现代化,需要让这么多的人口整体性地向现代化社会迈进。这样的庞大体量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这样的使命任务蕴含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样是前所未有的。按照党中央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14多亿人的现代化将会让全世界的现代化人口直接翻一番,彻底改写实现现代化的世界格局。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优越性的具体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沿海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区域及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党中央遵循“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在21世纪初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重大决策。在此基础上,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确保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充分地惠及全体人民。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西方现代化的大发展,物质进步的信念深植普通民众心中。这种信念极大调动了个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却容易让西方现代化堕入对物质和金钱的崇拜怪圈。在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按照“两手抓”的战略方针狠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说,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持续向好,只有同时抓好两个文明建设,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沿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思路,我国从启动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牢牢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近代以来,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支配以及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影响,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视自身为自然的主宰,要求“人为自然立法”,将自身的生存发展史看作是与自然作斗争并逐步征服自然的过程。从西方现代化隐含的割裂式生态观出发,西方国家习惯于从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角度思考如何征服自然,并且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直接破坏自然。这样僵化偏执的现代化实践,已经遭到自然的强有力反噬,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负面效应不断暴露。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础上,我国汲取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伦理。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倡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致力于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贯主张。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西方国家固然是人类现代化事业的先行者,却不是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范本,其零和博弈思维下的现代化实践留下了“圈地运动”“西进运动”、奴隶贸易等诸多历史罪责。我国极力批判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内外弊病,同时深刻理解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困难和风险。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自身中更好地造福世界,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崭新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系统化研究,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理论自觉,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政治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