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多维路径
2020年04月01日 00: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日总第1898期 作者:马薇

  国家审计是为满足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内生的一项“免疫系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路径不再拘囿于单一的经济责任监督,而是从多个维度上体现出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时代价值。这不仅构成了新时代国家审计发展建设的鲜明主题,而且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监督作用不断拓展

  随着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要求的不断提升,后者在功能维度上已经实现了极大扩展。由原来单一的经济监督功能扩展至多样的建设功能、服务功能、抵御功能、预防功能等。为此,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也从原本表层的发现问题,转变为从更深的层次来观察和分析问题,着力解决各类深层次矛盾,并寻找相似问题间存在的共性和普遍性,以发挥建设性作用,根治屡审屡犯的顽疾。

  具体来看,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实际上已经延伸至国家治理的多个方面。第一,夯实公共权力审计,强化反腐倡廉。国家审计原本就是规范公共部门经济权力、反腐倡廉的一把“利器”,只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权力已然与其他权力形式和内容紧密相连,由此国家审计逐渐强化了对公共权力这个整体的监督作用。第二,开展政策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国家治理的推进最终都要转化成一项项具体的政策,而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落实的有效与否都有赖于审计的监督与审查。尤其是对于国家实施的重大政策,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对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推进绩效审计,优化政府行为。围绕国家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对政府组织和组织内成员开展绩效审计,综合分析行政行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等,揭示和严惩违法违规、铺张浪费等行为,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益和效率。

  合法性再生产的制度保障

  在当代社会,国家治理的顺利实施往往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经济绩效和合法性。前者是基于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保证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而后者则是基于人民意志的贯彻来保证国家治理的合法性。众所周知,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国家治理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制度,是难以保证合法授予的权力能够按照合法的要求行使。因此,建构有效的监督制度是权力合法性再生产的重要举措。

  在治理过程中,国家审计为合法性的再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顺利推进。国家审计作为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督公共权力,尤其是监督公共经济权力的重要形式。国家审计可以依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详尽审查公共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通过揭示、抵御、惩戒等功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同时还能够通过提出建议的形式,完善体制机制上的缺陷,从而保证公共经济权力合理合法行使。正是基于这一过程,国家审计控制着公共权力始终在合法性“轨道”上持续平稳运行,推进国家治理不断前进。

  培育政治信任的土壤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完善,也同样需要价值要素的支撑。其中,政治信任至关重要。所谓政治信任是指公众对政治人物、政府以及政治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即相信其致力于服务公众利益。它与国家治理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架构了国家治理的价值空间。实践中,影响政治信任建立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资本、心理因素、历史传统、文化等。国家审计同样具有提升政治信任的功能。

  国家审计提升政治信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是通过审计并公开结果,消除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的误会,降低其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感。例如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立之后,审计部门在每次审计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都会及时发布审前公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社会民众可以通过公告内容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情况,也可以监督和评价审计部门的工作情况。由此,直接打通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换渠道,自然而然地会提升信任度。另一方面,国家审计通过规范公共权力提升政府效率和效益,进而积极作用于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基于此,社会民众的各种利益得以实现、各种需求得以满足,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最终将体现出对政府的支持和拥护。这才是最真、最坚固、最有效的信任。

  推动治理结构更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应当获得尊重和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况且,仅仅依靠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全能型政府模式是无法应对当下复杂而多样的治理挑战的。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形式,国家审计是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而建立起来的。人民在将审计监督权委托给审计机关行使时,并不意味着是对审计权的放弃,而是始终具备参与审计的权利。他们既需要了解行政权力的实施情况,也需要有效监督审计权力的使用情况。因此,国家审计建设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吸纳多元主体的参与,在审计管理结构上嵌入多元主体网络,强化审计机关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建设,努力实现公开审计、开门审计、互动审计,不断提升审计的透明度。

  当下,诸如信息公开机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网站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拉近了国家审计与公众的距离,使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和获取审计信息。在国家治理不断深化、社会民众诉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要切实满足实际需要,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的发展。审计机关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审计全过程、全流程中实现多方位、立体式的开放,让民众更直接、更便利、更有效地参与审计监督。这不仅是对公民权利的实现,也能大幅提升审计监督的民主化建设,促进国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研究”(19JZD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