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方法自觉的深度访谈
2020年04月01日 00: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日总第1898期 作者:张杨波

  与问卷调查相比,深度访谈往往被看作一种容易学习、操作简便的方法。众所周知,做好问卷调查需要研习者掌握概率论和社会统计学知识,通过上机操作来学习各种统计软件,随后对调查数据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而深度访谈则要求初学者紧紧围绕研究主题访问被访者来收集资料,通过分析文本来呈现事实并提炼理论。乍眼看去,深度访谈似乎比问卷调查要容易得多,但殊不知这是对深度访谈的极大误解。

  功夫在诗外:关注深度访谈之外的社会因素

  完成一次高质量的深度访谈,除了要遵循调查流程、扣紧研究论题和提高访谈技巧,还要注意研究者和被访者形成的关系权力结构有可能对整个访谈过程产生实质性影响,其中人际信任、话语权和相识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际信任为例,教科书早就告诉我们人际信任是提高访谈质量的关键,而现实情形却是我们无法有效识别彼此的信任程度。当然,一些研究者会通过主动的自我介绍和中间人引介来提高信任感。换言之,研究者要对信任程度保持足够的敏感并思考它是否会影响访谈的过程。除了人际信任,双方由于教育程度、职业而产生的不同话语权也会介入访谈。面对一些社会敏感性题目,被访者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回答违反主流价值观念而改变措辞或修改内容。此外,双方相识渠道的不同也会影响访谈。一般来说,研究者会借助组织开具的介绍信或熟人牵线来认识被访者,两种途径对访谈过程影响各不相同。以开具介绍信为例,如果研究者关心的话题与政府政策相关,被访者是否会如实交代就不得而知;以熟人介绍为例,如果研究者询问的议题涉及介绍人的隐私,被访者是否会如实相告也是个未知数。

  研究者在做访谈调查时,如果没有意识到上述三种因素,那至少说明你假定它们不起作用;如果意识到存在这些因素,但又强行认定它们不起作用,这个假定能否站得住脚就需要认真对待了。事实上,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先将这些因素纳入访谈过程,认真思考它们对访谈过程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简言之,我们要重新审视这些以往就存在的因素。

  磨刀不误砍柴工:重新审视访谈中的噪音

  在深度访谈中,还有一类因素是被当作访谈噪音而被研究者排斥。与上述因素不同,这一类因素却时刻在研究者的视野中,与既有观点稍微不同,我们认为干扰访谈的部分因素反而会变成推动访谈顺利进行的催化剂。

  不少方法教科书将深度访谈放在很高的位置。访谈不是闲聊,漫无边际的闲聊不仅会浪费研究者的宝贵时间,而且会妨碍收集更准确更全面的资料。问题是这种科学式访谈尽管做到了真实、客观,却以牺牲人际互动的真实性为代价。这种割裂双方的做法不仅强化了彼此的话语权差异,而且削弱了被访者讲述事实的积极性。我们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和朋友闲聊中反而更容易讲述真实想法。假如一个研究者正襟危坐向你询问有关话题,如果再加上是在正式的场合,这种调查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要打破访谈过程中的主客之分,走向一种信息分享、情感交流的访谈。在这种交流中,双方没有地位差也没有边界感,这种没有访谈后的访谈对双方来说不是负担而是彼此的倾诉,还有什么比朋友给你提供的资料更可靠?相反,科学式访谈会在无形中强化彼此差异,打着收集准确资料的幌子其实却丢掉了不少更实质性的内容。访谈的辩证法就是最好的访谈反而是没有访谈。

  在访谈调查中,被访者讲述的内容如果和研究主题无关,这些信息往往会被研究者看作一种噪音。教科书为此介绍不少调研技巧,当被访者偏离话题时你要巧妙地将他拉回来又不能让对方难堪。这些看似无用的信息未必就是噪音,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对方给你透露的一些无关信息看似无用,但是可能对你了解某个主题有间接的帮助,只是你在刚听到的时候并不知道它的用处;第二,这种无用信息暗含着他想跟你建立一种新的信任关系,此时我们要特别珍视这个细节,无视甚至是打断反而会错过建立良好关系的契机。需要说明的是,认为被访者偏离研究主题的看法其实是一种将被访者看作资料载体的观念,这点不可取。做访谈调查的第一要义是将被访者当作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只有做到平等交流、真心相待,对方才会将心比心跟你讲真话、讲实话,我们绝对不能将被访者看作提供资料的载体。

  访谈不只是访谈,我们面对的访谈对象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经验资料的提取器,研究者只有在完整理解对方生活的基础上才能收集到更全面、更细致和更深入的资料。简言之,上述这些看似干扰访谈的因素反而有助于增强双方的人际信任,最终推动访谈顺利进行。

  一分为二看访谈:我看人看我

  研究者要识别访谈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要时刻警醒双方角色差异对访谈过程产生的不同影响,要有意识地将自己、被访者和双方互动的过程给对象化,通过反思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来达到方法自觉。

  其一,研究者要学会将自己和被访者的互动过程给予客观化,尝试以一种外人的眼光来审视双方的各项社会特征(性别、年龄、教育和职业等)是否会影响被访者讲话的真实性。我们先要意识到可能存在这些影响,随后再去考虑如何降低外部因素对访谈过程的不利影响。

  其二,研究者要反思访谈提纲的敏感程度会不会影响被访者回答的真实性。双方的相识渠道是一个重要考虑的因素,一些题目由于涉及中间人而变得敏感起来。例如官方介绍的快递下乡调研,被访者在一些访谈题目上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夸张叙述。由于议题敏感牵涉到双方背后的关系结构,研究者对被访者的讲述内容保持善意的存疑。

  其三,研究者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和被访者建立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双方在教育程度和职业差异上的不同确实会在无形中塑造一种权力不对称的关系格局,此时研究者要自觉摈弃知识精英的优越感,真正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了解当事人的所思所想。平等交流换来的不仅是被访者的真情讲述,而且还有彼此的尊重、接纳和认可。

  深度访谈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好确实不容易。以往的访谈调查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双方的角色特征和关系权力结构对访谈的不同影响,这是一种自以为理想但却是漏洞百出的调查。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被访者互动的结果,探讨双方的权力关系结构是为了提醒我们在做好访谈之余一定要注意访谈过程之外的各类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你收集的资料是否可靠。通过这番讨论,我们不仅挖掘了深度访谈的潜力,而且审视了以往被看作消极因素的独特优势。高水平的访谈固然需要研究者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身阅历和与被访者的共情能力,但是对访谈过程的自觉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研究者对被访者除了“听其言而观其行”,还需要对双方的关系权力结构、相识渠道和人际信任保持足够的警醒,真正迈向方法自觉的深度访谈。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快递下乡服务模式创新研究”(19YJC84006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