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组合动力机制”
2018年03月21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1日第1415期 作者:杨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持续的改革等重要因素,带有明显的“组合动力”的特点。特别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综合施策,更加注重各种措施和方法的配套,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更强,更加凸显出“组合动力机制”的特点。同时,这一动力机制的各个要素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组合动力机制得到新的呈现。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力更加成熟坚定。

  首先,党的决策力显著增强表现出一个成熟政党应有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探索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判断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高瞻远瞩,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等等,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

  其次,党的执行力不断增强体现出一个坚强的政党应有的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力度空前,“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活动的持续深入,规范了党内生活,大大提高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行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都充分体现出党的执行力不断增强的趋势。

  最后,党的感召力不断增强体现出一个伟大的政党应有的影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面对各种危险和考验,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站在全局高度,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思路和改革方案。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体,其内驱力更加强劲。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解决这一矛盾,不仅对党和政府在新时代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会极大地调动起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更加坚定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共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决心。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方向感和荣誉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人民群众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动力;而随着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将有更多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联更加密切,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这些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驱动力。

  政府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导,其牵引力实施的方式更加灵活有效。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政府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推进改革。简政放权进一步深化,监管方式不断创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会不断增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深化本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层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行政审批流程,从而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设立权力清单和负面权力清单,有效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政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措施。比如,通过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发挥得更好;通过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发展、资源环境等支撑能力,加大补短板力度;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各地因地制宜更好发展;通过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通过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经济政治发展;等等。可以说,政府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能够使用的“工具”更多了,“工具箱”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加有效了。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引擎,其整合力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当前,围绕改革总目标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改革,并通过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致力于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经济建设领域,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政治建设领域,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建设领域,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社会建设领域,强调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党的建设领域,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保持战略定力,运筹帷幄,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开放、博大的胸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实现了国家战略空间的拓展,为我国市场主体在全球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为我国的政治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可以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更加健康有序。

  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保障,其规范力不断加强。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日益显现。而中国社会的快速进步既对法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又是日益完备的法治保障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进入新阶段,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将为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创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催化剂,其影响力不断拓展和深化。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发展,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意味着将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味着要有国际眼光和全球站位,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意味着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意味着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意味着要有人民群众的立场、求真务实的态度,意味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社会发展永无止境,创新就永无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个阶层更大的重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总的看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整体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关联性增强,客观上需要使用更多的“组合拳”,“组合动力机制”的新变化是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因此,需要充分培育好、配置好、利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其各要素、各方面不断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和增添动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