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传媒艺术教育的结合
2023年11月16日 14: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16日第2774期 作者:王雪珺

  课程思政作为媒介融合时代思政教育的一种新转向,可为全面育人体系构建提供新思路。将课程思政融入传媒艺术教育,可以充分满足国家、社会对高层次传媒艺术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需要课程思政教育作为传媒艺术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引领,更新传媒艺术学习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艺术综合素养。

  坚持协同育人目标,提升课程思政教育针对性。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完善传媒艺术专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借助艺术语言诠释思政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指导传媒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特色育人体系,明确传媒艺术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导向,使得学生政治锻炼、文化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培养转变为传媒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内容。据此,高校传媒艺术专业教师应准确了解学生专业特点,并结合社会实际情况与专业发展情况,加强意识形态层面的针对性教育,提升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高校传媒艺术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多就业于媒体传播、新闻出版等领域,关乎主流媒体发声、社会舆论传播等,亟须高校结合行业特殊需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舆论宣传、网络安全、新闻出版、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文件指示,深入理解并明确学校肩负的社会责任,强调媒体艺术的政治功能、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坚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传媒艺术专业教师应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以传媒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将思想道德教育、讲好思政课“普通话”作为基础,打造“传媒艺术方言”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针对性,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影视摄影与摄像课程、拍摄与剪辑等课程教学中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以确保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所创作的作品积极向上、鲜活有力。

  优化课程思政教育环境,提升艺术文化认同感。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传媒艺术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大学生既需要接受纷繁杂芜的网络媒体信息与网络艺术形式,也需要接受校内已成体系的传媒艺术内容。对此,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在传媒艺术学院教室走廊、宿舍等实体场所,以及多网络虚拟场所中宣传“传媒艺术+思政”内容,并紧跟国家政策文件及时更新宣传内容,便于传媒艺术专业师生及时掌握课程思政育人动态变化,以及传媒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高校应将思政教育作为主题,举办多元化传媒艺术活动,包括红色文化相声表演、红色文化微电影创作和展播、文艺话剧编排等,促使传媒艺术专业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激发传媒艺术专业学生参与积极性,以显性的艺术活动形式传递隐性的思政育人内涵,逐渐成为推进课程思政与传媒艺术教育融合的主体。高校在优化传媒艺术课程思政教育环境时,尤其应关注学生精神环境,分类社会时政热点,举办相应演讲比赛或辩论赛,并带领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运用传媒艺术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成长为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定期对学生展开调研,采纳学生对传媒艺术教育环境的可行性建议和反馈,在预算之内进一步优化环境,并密切关注传媒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以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主导传媒艺术课程思政学习。

  融合案例教学,深化传媒艺术课程思政现实性。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工作者应适当增加相应案例教学,以政治性强、红色元素丰富、内容鲜活的传媒故事诠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厚植传媒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文化情怀。基于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定位,依托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打造特色化传媒艺术课程。例如,普通传媒类高校应注重主流媒体传播特征与对象,提升学生理论科研水平,注重学生学历水平提升,为传媒艺术专业教育实践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普通高校的传媒艺术专业应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河北石家庄西柏坡文化、浙江红船文化、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文化等,皆可作为当地高校开展传媒艺术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和案例。传媒艺术专业教师可亲自前往文化旅游景点展开调研考察,编写特色化校本教材,将区域文化涉及的真实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宣传工具、代表性出版物等作为素材,并形成持续化调研与更新机制,编纂成为系列传媒艺术教学案例教材,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传媒艺术的文化、政治和宣传功能,在透彻了解地方文化与艺术的基础上,掌握分析一般性传媒艺术知识的规律,使得特色化传媒艺术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并在统一的思政教育体系主导下,实现艺术课程思政教育的统一性与个性化。

  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教育成效。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必须面对智能教育技术变革,尤其信息化技术已渗透于思政教育领域的现实。一方面,高校传媒艺术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课程思政教研项目和活动,加强与学生的课内外互动,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对传媒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的看法等,并将这些调研数据作为研究数据,借助信息技术展开汇总分析,包括历时性和共时性数据分析,使得传媒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大。另一方面,高校传媒艺术专业教师应借助新媒体技术,深化传媒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根据传媒艺术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剪辑相关经典影片与纪录片等,或者可以将教学过程剪辑为短视频,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传媒艺术课程思政实际问题的素材,而后借助搜索引擎、各类新媒体平台等查找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并通过新媒体互动平台与教师及时交流、探讨,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之后,教师汇总学生问题,将新媒体教学贯穿于传媒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从事传媒艺术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