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句子推动认知逻辑家族发展
2022年09月06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6日第2486期 作者:张玉志

  20世纪40年代,英国哲学家摩尔(G. E. Moore)在不同著作中陆续提出了三种句子:“p并且我不相信p”“p并且我相信非p”“p并且我不知道p”。后人统称它们为摩尔句子。其中,前面两种被称为相信型摩尔句子,最后一种被称为知识型摩尔句子。摩尔句子的怪异之处在于:它们本身可以为真,却无法一致地由“我”进行断定。例如,假设“我知道‘p并且我不知道p’”,直观上可以得出“我知道p”和“我不知道p”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摩尔的发现很快得到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的关注。维特根斯坦认为摩尔句子是一个重要发现,并在之后的著作《哲学研究》第二部分中进行了专门介绍,首次提出“摩尔悖论”这个术语,从此拉开了研究摩尔句子的序幕。

  1962年,芬兰逻辑学家辛提卡的《知识和信念》一书正式出版,这标志着认知逻辑的诞生。该书的最大贡献在于首次使用关系语义学为知识和信念构建了逻辑模型,从而形成了对知识和信念的全新研究范式,它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哲学讨论。辛提卡在该书中详细研究了摩尔句子,认为主体相信相信型摩尔句子和主体知道知识型摩尔句子都是荒谬的。辛提卡的相关研究使得摩尔句子在认知逻辑领域快速成名。20世纪80年代左右,计算机科学家发现对知识的模型分析能够非常成功地帮助人们理解计算机领域中的复杂交互程序行为,由此对认知逻辑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著名逻辑学家范本特姆称这是对认知逻辑的“生命之吻”。之后,认知逻辑一路攻城略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认知逻辑家族”,包括认知逻辑、公开宣告逻辑、动态认知逻辑、时态认知逻辑、混合时态认知逻辑、社会网络认知逻辑,等等。如今,认知逻辑家族已经成长为最重要、最热门的逻辑家族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摩尔句子为认知逻辑家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力,在认知逻辑家族中占据重要地位。下面四点理由可以对此进行解释。

  首先,摩尔句子是引发费奇悖论的关键。1963年,美国逻辑学家费奇打算在文章《一些价值概念的一种逻辑分析》中使用逻辑方法来分析价值概念,却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悖论。据说,该悖论是由匿名评审首先发现的,该匿名评审就是大名鼎鼎的逻辑学家丘奇。于是,费奇悖论也被称为“费奇—丘奇悖论”。可知性原则,即“所有真命题都是可知的”,是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传递出人们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费奇悖论直接形成于将知识型摩尔句子代入可知性原则,结果得到了“所有真命题都是已知的”这种荒谬结论。费奇悖论所得出的荒谬结论意味着“知识”和“真”是同一回事,进而意味着认知逻辑会完全坍塌为经典命题逻辑。费奇悖论的出现动摇了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理论大厦,立即引起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恐慌。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逻辑学界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数十种研究方案。令人遗憾的是,如何消解费奇悖论在国际逻辑学界至今没能形成共识。

  其次,摩尔句子促使(混合)时态认知逻辑快速成长。面对费奇悖论,众多学者主张对摩尔句子和可知性原则进行重新解读,而加入时间因素成为呼声最高的消解路径。这种消解路径需要构建一些新的时态认知逻辑系统,这在无形中促进了时态认知逻辑的发展。加入量词将“所有真命题都是可知的”解释为“对每个真命题而言,都存在一个时间点使得在这个时间点上该命题被知道”,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消解方案,需要构造混合时态认知逻辑。时态认知逻辑消解方案和混合时态认知逻辑消解方案都基本继承了现代逻辑创始人弗雷格关于句子意义和意谓的观点,认为命题的真值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他们认为,人们可以断言一个知识型摩尔句子。但是,人们“知道”摩尔句子的时间点与摩尔句子本身含有的“不知道”时间点是不同的,消解摩尔悖论的关键在于严格区分这两个时间点。可以看出,对摩尔句子的深入分析促使(混合)时态认知逻辑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再次,摩尔句子使得公开宣告逻辑无法成为正规模态逻辑。1989年,美国逻辑学家普莱赞在文章《公开交流的逻辑》中首次建立了一个公开宣告逻辑系统,该系统保留了经典认知逻辑对知识静态分布和认知推理的刻画优势,在此基础上它还可以刻画宣告动作如何引发主体知识变化以及相应推理。在公开宣告逻辑中,宣告一个真命题会引发模型更新,需要删除所有使得该命题为假的可能世界。模型更新过程中,原子命题在可能世界中的真值在模型更新前后不发生变化。因此,[p]p在公开宣告逻辑中是有效式,即宣告一个原子命题不会改变该原子命题在可能世界中的真值。然而,将知识型摩尔句子代入上述有效式得到的却是一个无效式,即代入规则在公开宣告逻辑中不成立。所以,公开宣告逻辑无法成为正规模态逻辑。公开宣告逻辑中的模式有效式能否被公理化?至今,这个问题仍然是未知的。

  最后,在社会网络认知逻辑中,摩尔句子在信息流动后可真可假。社会网络认知逻辑是近10年左右出现的一个新研究领域,主要从社会网络的角度研究信息流动,它克服了公开宣告逻辑仅适用于全通关系社会网络的缺陷。相对公开宣告逻辑而言,社会网络认知逻辑中交流通道和信息发送者得到逻辑刻画。所以,社会网络认知逻辑可以刻画非全通关系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表达力更强。在公开宣告逻辑中,宣告一个摩尔句子会使得该句子从真命题变成假命题。然而,在社会网络认知逻辑中,摩尔句子在信息流动后的情况更为复杂——可真可假。例如,摩尔句子“小李是北京人,可是王五还不知道”分别向王五和李四宣告,由此引发的认知模型更新是完全不同的。在非全通关系社会网络中宣告摩尔句子会导致认知模型如何更新?这是社会网络认知逻辑迫切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

  可以看出,摩尔句子与认知逻辑家族成员密切相关。它不但影响了家族成员的“身份”,也从技术上左右着家族成员的发展路径。在未来一段时间,摩尔句子还会继续影响认知逻辑家族的发展,促使认知逻辑家族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逻辑构建和符号接地问题的哲学、心理学研究”(18ZDA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