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西铭》 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0年09月22日 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2日第2016期 作者:马鑫焱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北宋理学创立者之一,也是关学宗师。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学者称“船山先生”)高度评价张载之学,称其“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张载著作丰富,其著作有“诸经说”之称,传世名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西铭》为《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为儒家经典篇目。“二程”兄弟对《西铭》评价极高,称“扩前圣所未发”,并影响了其后朱熹的“理一分殊”说和明代流行至今的“万物一体”说。时至今日,《西铭》所展现的崇高理想和宏阔境界,蕴含的价值理想和人生追求,依然有着丰富且积极的当代价值。

  《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西铭》开篇以《周易》乾父坤母确立了儒家传统伦理的形上根据,确定了人在天地之中的位置,认为乾坤相互作用生成人与万物。人即宇宙自然的一分子,天地之性为人的先天本性,重构了原儒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理念。《西铭》所建构的伦理模型自然地规定了人在面对宇宙万物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一种敬畏天、敬畏自然和天道的心理之中,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这就要求人类学会如何去爱护大自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坚持生态和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怎样从思想上达成认识的统一,以怎样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民胞物与”蕴含的人与万物平等思想,构建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参考。即当我们把自身纳入自然界之中,把自身看成自然界生物种类中的一个,把自然物看作自己的同伴,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就是整体统一的,要切实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物种共同的家园,在其他生物物种接受大自然的变化所造成的命运选择的同时,人类作为生物种类中的一个,也要接受大自然对我们的选择。当然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这种选择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今天的人类依靠实践活动作用于大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过去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西铭》:“尊高年,所以长其长; 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岱年指出,张载的仁爱观“综合了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序论》)。《正蒙·诚明篇》所谓“爱必兼爱”与《西铭》所谓“民胞物与”的意涵是统一的,《西铭》的仁爱观超越了早期儒家强调的以血缘为根据的仁爱,认为对老幼孤弱以及疲癃残疾、茕独鳏寡,都应该视同兄弟,关爱互助。张载倡导平等之爱,但并不排斥等差之爱。这两种不同层次的爱,可为区分社会公德和个人及家庭私德提供传统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物质繁荣、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充满关爱,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对《西铭》仁爱观等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资源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理论资源。

  《西铭》:“圣其合德,贤其秀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西铭》列举了历史上的圣贤,并推崇为道德榜样,集中体现了张载的伦理道德观。《西铭》认为圣人“存心养性”“穷神知化”,与天地合其德,贤人的品行优秀于世,世人以圣贤为道德榜样,学习圣贤的美好品德,就有义务和责任去怜悯、体恤、帮助天下的穷苦之人。《西铭》的道德观在心性修养与道德践履两个方面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其道德观是一种尽心知性知天的道德观,具体表现为道德准则。张载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阐明人所禀赋的先验的天地之性,指出人的天地之性的具体落实就是道德,而道德的具体要求和实际表现即是道德规定和实践准则。《西铭》以“乾父坤母”作为儒家伦理的形上理论根据,以仁孝道德作为核心理念,以之作为儒家普遍的道德准则来处理家庭、社会的关系,以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所以,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是非常必要的。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从《西铭》等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营养。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横渠易说》校注与张载易学研究”(3192012017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