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学愿景
2025年01月22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1月22日第3062期 作者:本报记者白乐

  知古鉴今,继往开来。作为人类先哲的思想结晶、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古典文明在当今时代依然熠熠生辉。众多国际古典学者投身于浩瀚如烟的古代典籍,以满腔热情与真挚情怀在该领域不断深耕,向世界传播着中国持续深化古典研究的愿景。如何延续并守护灿若星河的古典文明血脉,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成为一项重大的学术课题。近期,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腊雅典成立,通过搭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新平台,正式向世界传达了激活古典文明现代因子的心声。以此为契机,东西方文明实现了千载难逢的隔空相遇。不少国际友人认为,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传达出对古典学研究者的殷殷嘱托、深切期盼,为中华文明永续传承、人类文明繁荣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为解读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成立的意义、古典学研究的现代性启迪、中国古典学的意蕴价值等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

  增进东西方古典传统彼此了解 

  雅典记载于册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西方文明腹地之一。这座古城久负盛名的文化声誉不仅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得益于其强大的文化象征。

  谈及此,希腊克里特大学希腊文学与宗教副教授阿西娜·卡沃拉基(Athina Kavoulaki)认为,尽管在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经历了城邦危机、政治动荡等,但作为古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至今,雅典依然是理性主义和知识探索的发源地,是西方科学和文化传统的基石。许多知识分子依然将雅典作为心中的圣地,前往这一城市去驻足、探寻,实现自己的“古典梦”。

  卡沃拉基向记者阐述称,雅典也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对欧洲以及世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这座城邦里,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历史先贤,为西方现代哲学与科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雅典也是西方最早的民主政体之一,被称为西方民主的起源地,其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的元素至今依然影响深远。“古希腊哲学和文学泰斗辈出的黄金时代,正逢中国先秦时期诸子学派纷呈的璀璨时代。应当说,在同一时期,中希文明各家思想如百花齐放,形成了各自丰富的哲学、政治、伦理、军事等理论,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中国研究助理教授菲利波·科斯坦蒂尼(Filippo Costantini)对此颇有感触。他谈道,中国决定在雅典成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具有高度的文化象征意义。中国选择雅典这一欧洲文明的摇篮,表明其承认古典思想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这意味着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契合,以及对古代智慧在塑造现代文明普遍价值的认可。“我衷心希望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能够成为中希文化交流的灯塔,增进东西古典传统对彼此的深入了解。”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的成立,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产生的文化成果将取决于如何有效地促进学术合作、促进跨文化对话。这些成果需要时间的验证,也需要全球古典学者的奉献精神。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文化项目,它有可能以深刻的变革方式重新定义东西方思想之间的关系。”卡沃拉基说。

  文艺复兴带来西方古典学的 再度流行 

  回顾西方古典文明史,有一场绕不开的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到来,带来了西方古典学和艺术的再度流行,唤起了学界对古希腊罗马知识和思想的热情。作为一场发生于欧洲的思想解放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使得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的古老文明得以“再生”与“复兴”。这场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大大推动了欧洲文化、艺术、经济、科学技术等的蓬勃发展。

  对此,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副校长、汉学系主任白安雅(Andrea Bréard)深表认同。她提到,文艺复兴运动可谓是西方古典文明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转折点。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古典时代的短暂结束,欧洲随后进入了被后世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在衰败湮没千年之久后,欧洲古典文明迎来了许久未有的“曙光”。“中世纪晚期,一些学者成群结队,带着大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书籍前往意大利。他们在那里开设学校,讲授哲学、文学和历史,为欧洲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当时的人们深深地被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学术思想所感染,一股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思潮由此逐渐兴起。‘希腊热’随之席卷法国、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国家。”

  白安雅表示,许多哲学家与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明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从中汲取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重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元素。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和画家都以古希腊的人体雕塑为蓝本,创作出了大量优美、和谐的作品。一个例证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他在画中融入了许多古希腊哲学和艺术的元素,以此表达对古典时代的敬仰。

  “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古典艺术的模仿和复制。他们在继承古典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白安雅认为,在主题和风格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展现出了与古典艺术不同的特点。与古典艺术中的神话、英雄元素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世界,更为主张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更为肯定人是现实世界的创造者,也即人文主义思想更为浓郁。

  为破解现代性难题提供良药 

  古典与现代之间一脉相承。在彼此兼容、相互交织的同时,古典与现代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壮美图景。如何将宝贵的古典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拥抱变革,在立足往昔的同时观照未来,是古典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对此,白安雅表示,任何文明的演变都深深植根于其数千年形成的独特历史和文化轨迹,西方文明也不例外。固然现代西方思想在形式、理念上与古典西方思想有很大不同,但未完全脱节。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共同构成了西方知识谱系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文明的演变既是累积性的,也是适应性的,也即在扎根传统的同时,顺应时代新特征。从这一点而言,文明进步是一个在遵循历史规律基础的同时,循序渐进变化的过程。

  科斯坦蒂尼称赞道,今天,中国古典文明不仅未曾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弥新。中国在拥抱现代化浪潮的同时,也从其古典文明传统中汲取丰厚的文化养分,这极大地促成了今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文化创新。此外,中国古典文明的影子在当今全球文化活动的许多领域都可以寻见,如文化、外交、艺术、音乐、哲学、考古等领域。中国古典文明所提供的范式曾经是也将会继续作为一个颇富价值的文化框架,为应对今天的现代性挑战、破解现代性难题提供了一剂良药。

  “中国古典文明传统例如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等,将伦理治理、道德观念置于优先地位,彰显出一种对于人性的透彻理解,以及对人所构成的社会的深刻反思。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派别虽各有不同,但其最终价值旨归都是为了‘治’,即探索国家的治理、寻求社会的出路。”科斯坦蒂尼说。

  在卡沃拉基看来,中国古典文明对于全球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维持现代社会的稳定、激发现代世界的活力依然意义非凡。中国古典文明中蕴含的诸多宝贵元素在当今仍被许多西方学者研究、解读。这些元素对于消弭文化不平等、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应对社会转型中的碎片化问题等意义重大。中国古典遗产提醒我们,人类的进步不应仅仅包括技术进步,还应包括培养智慧、涵养心性和开化思维,即“明心见性”。

  “然而,需要学者警惕的是,对于古代典籍的研究,容易落入崇古、拟古或者复古的陷阱。研究者将目光投向遥远而尘封的历史材料,易导致视野狭窄、封闭的结果。为避免这一点,应当对蕴藏于历史深处的文本进行有益改造,使之符合现实需要。”白安雅补充道,新时期的古典学研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为实现与时俱进,经典文本必须适应新的传播形式,如数字平台、多媒体格式和现代教学方法,同时保留其核心精神和本质。这种平衡是复杂的,但对于确保经典的永恒价值与后代持久产生共鸣至关重要。

  中国古典思想重和平、尚和谐 

  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使得古老知识和文化的深厚积淀、传承与发展成为可能。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思想中蕴含的和平、和谐理念依然为世界所赞颂。

  对此,白安雅深表认同。西方文明经历了多个时期的衰落与分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在于“和而不同”的核心原则。这种文化传统依然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世界观与价值观,也为今日中国的社会风貌、治理结构提供了持久的文化基础。《孙子兵法·九地》曾言“同舟共济”,而如今,中国提出“同球共济”。《礼记·礼运》中推崇天下大同,而如今,中国崇尚兼济天下。应当说,中国古典文明传统与现代外交理念一脉相承。中国的外交政策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明传统。中国深知,面对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共同挑战,世界需要携手同行、守望相助。

  “在中国古典文明的众多核心概念中,有关和谐的哲学理念尤其令人着迷。它被理解为一种均衡、审慎、平衡的中华传统智慧。”科斯坦蒂尼指出,然而,“和谐”有时被误解为“同一性”“同质性”,即仅仅是相同的重复。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用一个生活化的例子阐述道,“熬汤煮饭”可以用来佐证和谐的意义。不同的食材与调料等放置在同一个锅中——共同造就一顿美餐。正如《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言,“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即真正的和谐就如同羹汤一样,需要用水、火、醋、酱、盐和梅子等多种调味料来烹煮鱼肉。厨师必须用一种高超的烹饪技术,混合食材以使味道达到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厨师不断观察食材的颜色、形状以及烹饪后的质感,进行品尝、试味,并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弥补不足。

  科斯坦蒂尼进一步表示,对于全球不同文明而言,亦应当注重各种力量、各种意见的协调与平衡,使多种文明都能在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中绽放各自的光彩,从而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中国无疑对此有着深刻体悟。中国能够意识到,和谐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是尊重全球文化差异性。与“单一性”相比,“差异性”更显弥足珍贵。“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种文明都拥有各自独具风格的面貌。为实现一个和谐的全球文化,各国必须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善意化解分歧,在文明相处之道中找到动态的联结点与契合度,并以此探寻通往一个繁荣、共生的人类美好未来的有效方案。在文化误解与隔阂盛行的今天,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合共生的真谛,打破不同文化间的藩篱、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基于中国古典文明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洞见与宏阔的全球视野。”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逐渐加深。日益频繁的全球交流为技术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也带来了文化误解、隔阂与冲突。中国古典文明始终强调在接纳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平衡各方利益,让先哲的杰出智慧和非凡创造力永励后人。”白安雅总结道。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