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标识性概念,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而提出的原创性命题,必须葆有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方法论前提自觉
从方法论维度上厘清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前提性问题,是推进巩固文化主体性实践的思想基础,亦是夯实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学理基础。
厘定文化主体性的出场语境。文化主体性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标识性概念,有其特定的思想语境、历史语境与时代语境。从思想语境来看,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基础上实现的“术语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根植中国沃土绽放的“理论之花”,生动诠释着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赓续发展。从历史语境来看,文化主体性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洪流中把握主流、认清本质的探寻,是深刻凝练文化建设发展历史经验的思想果实。从时代语境来看,文化主体性的出场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完成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增强中华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必须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澄清文化主体性的本质规定。文化主体性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而衍生的关于文化主体特质与价值的判断和描述,是把握文化自主意识、自觉能力、自我认知与自信源泉的关键,表征着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方面,文化主体性在实践中生成,实践性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本质规定。文化主体性根源于文化创造主体即现实的人的主体性,现实的人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发挥自身主体性,从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人类历史,实践是文化主体性得以证实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文化主体性一经生成就具有客观独立性。文化的客观独立性为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提供了基本保障,没有客观独立的文化基群,所谓的文化主体性也只会沦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不具备实际内涵。文化主体性的客观独立性赋予某一文化主体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自在独立特质,能够在不同文化基群的交锋中葆有自主、自知、自觉与自强意识。
阐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结构。文化主体性是深蕴学理内涵与实践构境的全新理论术语,从概念生成与价值表述双重维度阐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结构,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学理前提。从概念生成来看,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标识性概念,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动展现。对文化主体性概念的把握,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立场与方法,又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同时必须具有世界历史的广阔视野,在当代世界各民族文化融通发展中丈量与确证。从价值表述来看,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立得住、行得远,具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重要前提。“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自觉
在厘清巩固文化主体性前提性问题的基础上,必须确立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自觉。方法论立场自觉是明确巩固文化主体性方向、实现巩固文化主体性目的、表征巩固文化主体性本质的思想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这一重要论断既确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领导主体,又阐明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全面领导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方向所在、力量所在、前途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带领人民探索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对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认识提升到全新的历史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汇聚起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磅礴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巩固文化主体性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力量、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现实依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主体。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人民,一切脱离人民群众的文化都不具备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归根结底就在于服务人民,以充盈富足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持久精神动力。
坚持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战略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确立的战略立场。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等多重命题。只有坚持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战略立场,才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审定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以世界历史思维与视野框定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现实场域,从而在世界变局中保持文化发展的战略定力,以自信自立的精神气魄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中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方法论原则自觉
方法论原则是开展巩固文化主体性实践的重要保证,从方法论高度科学把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原则遵循,是夯实巩固文化主体性实践基础的必要前提。
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坚守的方法论原则。作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巩固文化主体性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实际,更要积极汲取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彰显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底蕴;才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永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生机活力;才能始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夯实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物质基础。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正题”;创新是守正的内在要求,包含于守正的方法原则之内,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合题”。守正不意味着保守,而是要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澄明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所在、核心所在、关键所在;创新不意味着颠覆,而是要赋予巩固文化主体性强大的动力源泉。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是坚持守正。只有坚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不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是党带领人民探索文化发展科学道路的基本准则与精神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成功开辟,不是对某种教科书式答案的盲目遵从,而是党带领人民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探索的结果。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选择,只有坚持自信自立,既不信邪又不怕压,才能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建设发展实践中跳出“母版”“模板”“再版”“翻版”,真正确立和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人类文明交流中展现独属于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文明基因、文化血脉与精神标识。
(作者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州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