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8日,2024年度“东方学、东方语文学与东西文明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
东方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深入挖掘东方各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还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陈多友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东方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东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推动东西方文明对话,消除误解,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增进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视角与智慧。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表示,古往今来,人类始终追求跨语言交流的“世界语”,但无论是古代政权以武力推广该族群语言,还是近代语言学家尝试构建人工通用语,均未成功。然而,隋唐时期东亚通过汉字笔谈实现了跨语言、跨民族的交流,堪称世界语的奇迹。他认为,在全球化和英语霸权下,回顾东亚笔谈传统及汉字对文明发展的贡献,展望其未来潜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跃进探讨了东方语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东方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他认为,语文学起源于近代西方,但其方法在东西方古已有之,东方语文学以东方语言和文献为对象,分为西方研究、东方研究及本土研究三大板块。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王向远看来,“语文学”和“东方语文学”虽作为旧概念,但在当代学科细化背景下仍有重要价值:一是通过强调基于语言文本的实证性综合研究,区别于思想理论导向的“意识形态东方学”,有助于精准界定东方学概念;二是突破“语言+文学”模式,扩展人文学科视域并更新研究方法;三是作为区域国别学与语文学融合的结晶,以不同于欧美“回归语文学”的反思路径,展现深度融合的新方向。这些都能为相关学科返本开新、返旧复新提供重要启示。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立新分析了希伯来神话的特质、文本、观念与意义,提出其叙事是伴随着希伯来一神信仰观念成熟而被修订和编纂过的文本系统,对世界文学有深远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曾琼分析了“东方”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复杂演变,指出其与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关系密切,反映了欧美与中国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王冬青从比较文学对汉学的批评和重构出发,分析了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谱系,提出以中国为视角和方法拓宽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强调其关乎全球现代性的互构与合撰,以及重塑世界想象的知识生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杨晓辉探讨了日本文学中的天体意象,分析了其在不同时期和文学传统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研究揭示了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独特的自然观、宇宙意识以及其文学中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与动态演变特征。
会议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日语语言文化学院主办,得到教育部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及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等单位指导支持。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