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既为新征程上守正创新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高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提供了现实指引。高校要积极探索高质量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路径,以高质量特色思政课建设为牵引,提升理论武装的整体效能,着力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筑牢同步推进的理论基础
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基石,也是我们党的显著政治优势。回顾党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古田会议提出通过党内教育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延安整风运动开党内集中教育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党内集中教育将思想教育与理论武装始终贯穿其中,有力提升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的蓬勃发展。
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集中彰显了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向大学生传授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使命,更是办学治校和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这个道理便是马克思主义之道,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武装师生,培育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正确的价值理念。只有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与价值温度,思政课才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中,高校要注重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髓,将它与党的创新理论有机结合。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精心设计教学安排,使课程内容既具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学生实际,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思想内涵,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同步推进的思想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战胜新时代新征程上重重困难和挑战的根本思想和行动指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建设同向同行的关键要求。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政治方向必须与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一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最为坚实的政治指引。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教学和学理化研究阐释,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全方位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提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同时促使思政课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法和内容。
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积极建设、精心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开辟系列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生动实践构建“大思政课”,让学生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引导他们在科学理论指引下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夯实思想之基。
确保同步推进的实践效果
思政课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主渠道。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指引作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思政课肩负着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
思政课要有针对性。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现实脱节,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党的创新理论也无法真正深入人心。思政课需要深入性。如果缺乏对学生思想深处问题的洞察与回应,就无法使他们真正形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信仰,进而影响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一代的实际成效。因此,只有紧密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时代发展脉搏,精准选取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才能使党的创新理论在思政课堂上焕发强大生命力,让学生深刻领悟其核心要义与实践价值,从而实现理论武装的目标。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贴近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实际。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如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将这些话题与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用生动鲜活的案例讲解理论知识。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提升研究阐释水平
体系化、学理化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体系化使思想具有严谨的结构形式,成为内在融通、逻辑互证的有机整体;学理化使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的认知层面,成为汇通历史、掌握群众、引领时代的科学理论。
体系化、学理化是科学理论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这一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总结和充分运用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阐释的学理化建设,高校就要积极整合校内研究资源,致力于构建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克服只讲故事不讲理论或讲不出理论体系的问题,确保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透精神要义,增强创新理论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必须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就教育体系完整性而言,“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整合多方面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这使得思政课建设能够与党的创新理论在不同场景、不同教育主体间同步传递。从强化教育效果来看,“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强调协同育人。通过多部门、多主体的协作配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精准地将思政课内容与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并进行传播。高校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都能在各自岗位上融入思政元素与党的创新理论要点,形成育人合力。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主动探索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政课内涵,进而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和价值追求,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综合能力。
在思政课建设中,高校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提供同步推进的坚实保障
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引领者。因为他们具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能够指导全校师生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将思政元素双向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体系,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构建起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实现思政课建设与专业课教育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下协同发展。
思政课教师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专业传播者。他们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凭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研究与精准把握,为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理论阐释与解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准入机制,选拔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大力开展理论培训和教学教法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等,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完善激励机制,对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建立退出机制,确保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高校要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学生提供保障。
总之,高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时代赋予的重任。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不断创新思政课建设模式,提高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实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
(作者系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