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 从“翻译目的论”说开去
2022年07月12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2日第2446期 作者:王觅 王忻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翻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该理论认为,目的法则居于一系列法则的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基于该理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即翻译产品应对预定的接受者发挥预期的功能。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即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教学翻译

  教学翻译即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翻译,或曰以教学为目的的翻译。长期以来,这个翻译品种并不被翻译研究界所重视。教学翻译的典型产品是外语教材中的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的功能是使学习者能够在原文课文看不懂时依靠译文的对应语句来看懂,所以在这个目的指引下,其要求比文学翻译的一般意义上的直译还要直译,应在目的语通顺的底线上尽量做到词词对应,实在困难时也至少要做到句句对应,这样才能达到使学习者看到译文就知道“原文的哪里自己没搞懂或搞错了”的目的。

  笔者在翻译外教社《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第11课《骆驼祥子》时遇到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课文是老舍所作、立间祥介译为日文。如果是文学翻译的书籍里,把老舍的原文贴上就可以,而教学翻译的课文译文却不能这样。因为文学翻译允许远离原文的意译,包括倒译、反译、加译、减译等技巧的应用。应用了这些技巧的译文,在词语句式的“外形”上肯定与原文有很大出入,这些“出入”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就是“不当”。比如,课文为:“祥子はやにわに走りだした。が、二、三十歩も行ったところでとまってしまった。駱駝のことが気になったのである。”老舍原文为:“祥子已经跑出二三十步去,可又不肯跑了,他舍不得那几匹骆驼。”该日文作为文学翻译如上处置无可非议,但在教学翻译上,如果原封照搬老舍原文作为课文译文,学生会问“第一句为什么不翻?”“‘気になった’还有‘舍不得’的意思?”这些问题仅通过译文本身难以找到答案。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外语精读课(本教材为精读课“高级日语”教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每个单词、句型和搭配的表意,每一个表达形式的中外对应形式都要能搞明白。因此,我们的译文是:“祥子立刻跑了出去。跑出二三十步时又不肯跑了。他惦着那几匹骆驼。”从译文与课文相对应的画线部分可知,译文与课文该部分做到了完全对应,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理解课文的外语。至于对老舍原著忠实与否,则不是教学翻译考虑的范畴,而这里的忠实应该是对课文外文原文而言的。

  此外,下面课文里的这句话是日译时的误译,老舍的原话是“他心中安静了。懒得起来”。课文是“ほっとすると同時に、だるくなってきた”。如果作为文学翻译批评文章,应该指出并纠错。但教学翻译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外语语言,从外语语言正确的角度来说本句日语毫无问题,所以译文要依从日语课文原文,而不能再拘泥于老舍原作。于是,我们的译文为:“他心中安静了,同时身上酸懒起来。”“酸懒起来”和“懒得起来”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

  现在,外语专业的教材或教参基本都配有参考译文,这些都是教学翻译的范畴,但因目的不同,其策略也各不相同。如果把现成出版的文学翻译作品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不仅达不到本类翻译的目的,还会出现误译的以讹传讹的风险。因为文学翻译的成品除对译产品外很少有人专门找出原文去比对,即使有人发现,如没有致命性问题也很少有人会提出。这是由于“对原作品的主题、主旨没有明显影响即可允准”是一条很宽泛的底线。甚至有某对译语料库制作、做句句对齐时才发现许多误译的现象,这些含有误译的文学翻译文本如果原封不动地引入课文参考译文,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精读教材的情况外,其他课程的教材、教参中的译文也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翻译。比如,翻译课教材的对译范文比文学翻译的范文要突出文学性,就要有意译、倒译、插译、加译、略译等手法。若要直接使用已出版的翻译文本,则应对照原文严格核对更正误译之后才可使用。口译教材的译文则要突出准确达意、通顺流畅的特点等。口译课的教学翻译除教材的参考译文外,还有课堂上的口译操练,这时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演习都是教学翻译。口译的教学翻译与实战的口译行为的区别是,前者的接受对象是学生,后者的接受对象是目的语的母语说话者。这就是翻译目的论的核心因子——“受众”的问题。故前者要在内容上由浅入深、语速上由慢到快,要视学生接受程度而调整改变;而后者则不用过多考虑听者的语言接受能力,只要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即可。

  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这一名称拥有两个概念:一是指一种教学行为,即以教授翻译技能为目的的教学行为,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如数学教学、法律教学、哲学教学等)相并列;二是指外语教学的下位分支,与精读教学、口语教学、语法教学等相并列。

  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在应用上是包含关系:翻译教学中会接触并使用到各种教学翻译。一般外语专业翻译课可以有外译中笔译、外译中口译、中译外笔译、中译外口译等。如果是翻译方向则会有更加细分的课程,比如,文学/影视翻译(含中译外和外译中,下同)、商务/科技/旅游翻译、新闻/社科翻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因为各种课程的目的不同,就要使用不同的教学翻译策略。但教学翻译又不能被翻译教学穷尽地包含。比如,精读教材课文译文就属于教学翻译,而不在翻译教学的教学范围内。因为迄今为止课文译文的翻译是教师或翻译人员的作品,而不是学生上翻译课学习的内容,所以不可能是翻译教学所要教与学的范畴。

  此外,教学翻译作为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翻译品种,应为翻译的一个下位分支,与文学翻译、口语翻译等并列。那么,教学翻译也就应出现在翻译教学中,成为翻译的教学内容之一。不经过系统的科研、教研的教学翻译产品,往往不能适应翻译教学的目的。目前,很多教材课文译文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难以从译文看到原文的影子,从而达不到“参考译文”的“参考”目的,原文难点还需要老师具体点拨。这样的译文就与教学分离了。所以,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的翻译方法,也应成为翻译课学习的内容。故此,翻译目的论可一直延伸到翻译教学的具体行为中。既然翻译教学是“一个以教授翻译技能为目的的教学行为”,那么所教授的内容应涵盖所有的翻译品种。不同的翻译品种的翻译目的也要因种而异。比如文学翻译、口语翻译等,都会因品种的不同导致目的不同,进而导致翻译策略的不同。

  综上所述,从翻译目的论的观点来看,教学翻译是应独立出来的一个翻译品种,其目的因子科目(精读课文翻译、文学翻译、口译翻译等)的目的而异,策略又要根据目的来决定。应将其与文学翻译、影视翻译等相并列,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翻译品种。翻译教学则是以教授翻译技能为目的的教学行为,教授不同的翻译品种,其翻译目的和策略在教学中也要有不同体现。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概念和界域清晰化,对翻译和教学都不无益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语法化与词汇化界面的汉日对比研究”(19BYY19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