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语言治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2022年06月07日 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7日第2421期 作者:王建华

  语言问题是网络社会治理的基础问题,也是网络上最易观察、影响最为明显的问题。在社会语言学看来,网络语言是适用于网络语境的现代汉语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以汉语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干,包含字母数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语言符号变体。当下网络语言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语言失范、语言冲突、网络谣言、语言暴力等。这些同网络社会治理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可概括为三个维度进行研究:一是网络社会治理中语言的治理,二是网络社会治理中治理的话语,三是网络社会治理中语言的资源。

  分清层次是研究起点

  对网络空间语言问题实施的治理,是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空间语言治理以网络语言生活为基础,任务是制定网络语言治理的战略规划和规范标准,引导各语用域的社会组织、企业和广大网民个体共建良好的语言秩序。治理可分为三个层面,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宏观层面涉及国家的网络语言治理行为。这主要是制定国家网络语言的战略规划,确立网络空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声望、地位和权威性,保证网络语言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在语言规划学领域,豪根提出了地位规划(社会)、语言规划(本体)和政策规划(形式)、语言培养(功能)四种语言规划模型,哈尔曼后来增加了声望规划,地位与声望都是宏观层面的。从语言规划角度明确网络语言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范要求,既是依法治理要求,又是安全保障需要。此外,网络国际交流语言问题也值得关注。2014年世界语言大会的《苏州共识》提出“网络空间应体现世界的语言多样性”。因此,要关注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在网络中的使用状况、不同群体的网络语言鸿沟等问题,以消解各类人群之间的数字壁垒和不平等,促进全社会和全民网络语言生活均衡发展。宏观层面语言治理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应增加网络语言方面的内容。由执行国家意志的相关管理机构制定与推行,可增强其刚性和约束力。

  中观层面涉及网络使用域和社会组织中的语言治理。网络空间语言生活可细分出众多语域,不同语域有不同的语言问题。如社交域这个网络空间最常用的语域,网民们以“趣缘”为纽带结成一定社群,语言表达相当自由,容易出现语言低俗、语言冲突等问题。在国家宏观语言规划基础上,制定不同语域网络语言的规范标准,是当下语言规划学的重要任务。与此相应,不同的网络社会组织的语言治理规范标准也处于不完善状态。这个层面的治理涉及语言本体规划和政策规划,需探索建立语域与社群网络语言规范及原则,强化多元主体的责任意识,建设、管理、自治协同行动,综合施策。

  微观层面涉及个体网民使用语言的治理。在文化认同和法治框架之内,网民有选择语言及如何使用语言的自主权,这是社会语言学个体语码选择观的基本出发点。网民语言的自由选择和积极创新,是网络语言丰富多彩、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同时,个体网络语言使用要遵从社会规则和语言规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语言现象,必须依法治理,及时管控。因而,从语言培养的功能规划角度引导网民强化语言规范意识,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网络语言素养,提高语言能力,是微观治理层面的重要内容,宜教育管理与自治自律结合,刚柔并济。

  网络社会治理中语言治理研究主要采用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学等理论和方法。该类研究旨在把握实情、梳理问题、提供治理标准、提出对策建议,以建立和谐的网络语言生活。

  研究注重互动

  网络社会治理中话语的研究立足于动态的使用过程。通过网络话语的结构功能及语体风格、使用话语的主体和使用时的语境这三大要素的互动研究,探求作为网络治理工具的话语使用规律。

  网络空间的话语结构大致分为纯文本结构、文本+图表结构和文本+图表/图像/影像/音频等构成的混合结构,即多模态话语结构。考察各种网络话语结构的动态生成过程和互动理解情况、不同结构间的层级性和互文性、话语的语用意义和情感功能等,可以发现网络社会治理的相关语用模式。网络话语应用形成的新型“电子口语”语体,有别于传统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呈现明显的风格特征。从网络社会治理多样化的话语风格中,可以看到执政主体的社会治理理念转型,窥探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协商过程。如政务主体网络话语一般是权威严肃的风格,但在为民服务时常出现活泼的表情包,则呈现亲民和服务型话语的治理功能与风格。

  网络社会语言治理活动涉及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网络企业、网上社群、网民个体等多元语用主体。这些多元主体在现实空间里有层级性,在网络空间中,这种层级能否真正趋于消解?处于核心位置的主体是否或如何具有更大的话语影响力?多元主体在网络治理中如何通过话语互动达到共治共享?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探究。任何一次言语行为都有表达主体、接受主体和旁观主体。网络空间里各种主体之间的对话形成热闹的社交话语场域,旁观主体的声音有时会喧宾夺主。某一事件或话题如被跨域的网络旁观者普遍关注,容易出现话语狂欢或语言舆情。多元主体间身份的转换与互动对话语运用的影响需充分揭示。

  网络是虚拟的信息空间语境。信息的海量性和传输的即时性,语境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交际的不在场和匿名性等特点对网络话语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此外,社会文化、认知背景等内隐性语境可通过多模态、超链接被随时调用或呈现,成为具体的、外显性的语境因素,有助于交际成功。语境虚拟性与现实化的辩证统一,增加了网络话语应用研究的复杂性。

  对网络社会治理话语的应用研究,可通过建构话语实体、语用主体和网络语境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的语用学理论模型进行。然后,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交互影响,就可以揭示网络社会治理话语应用的相关规律。

  资源开放共享

  网络空间的语言治理和话语应用是重要的数据资源和社会资源。处置语言冲突、网络谣言、语言暴力等采取的治理举措,是政府机构与多元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晶,集中了网络社会治理的智慧,构成有价值的网络空间语言治理案例资源。网络社会治理的话语汇聚了来自基层网民各种鲜活的语料,多模态的网络话语形式、新的语义和语用创造、新的语体风格等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引领现实社会的语用。

  加强网络空间语言治理资源数据库建设,必须重视各层面“特征”的描写与归纳。不仅关注语言文本材料,还重视多模态和互动特征的语料;不仅着眼于词汇、语法等基础语料标注,还强调情感偏向、因果关系、时间联系等与治理相关的内容标注;不仅要求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还强调网络语言的客观性和治理主题的关联性;不仅关注话语的大数据规模,还强调话语内容对治理过程的全面代表性。围绕社会治理主线,失范话语、网络谣言、流言谎言等也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因此,要强化安全意识,防止语言数据的泄露、窃取及非法删除。以数据化技术理论与方法为依托,建成时序清晰、价值完整、可资借鉴的网络语言治理资源数据库,向社会开放共享,将有力推进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网络空间社会治理语言问题研究”(20&ZD29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