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2022年06月06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6日总第242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青年节前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会和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当代青年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高校青年学生这个关键群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思政课要利用好宝贵资源

  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十九届六中全会为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要将其有机融入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紧扣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问题,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到高校考察指导、与师生座谈交流,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和高校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讲好思政课,事关民族复兴大业。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表示,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要把握五方面内容。一是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内容;二是对标对本、精学深思,使思政课全面体现《决议》精神;三是重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问题、重大战略;四是高度关注《决议》中的创新性论断;五是准确把握《决议》中的关键性论断,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领会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结合思政课教学实践,阐述了自己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并探讨如何将其融入教学中。他表示,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注意把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原则,处理“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基本途径。

  融入思政课实践

  立足实践角度,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提出了“学习理解全会精神”“讲解讲授全会精神”“研究阐释全会精神”三大任务。她表示,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优势,使全会精神在思政课内容体系、学科体系、认知认同体系、理论信仰体系等方面实现有效转化,从而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展现了世界大党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担当,展现了世界大党看待历史、评价历史的智慧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生动诠释和表达。

  在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看来,树立正确党史观,就是要明确唯物史观是把握党史的根本方法,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看到总体趋势,把握主要矛盾、主要环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理论辨析。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探索的经验总结,科学反映了党的思想理论演进发展的深层逻辑,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遵循,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能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特点,更能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推进的现代化,更能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百年奋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看来,“新的飞跃”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理论坐标,形成了围绕新时代重大课题的理论体系,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品格。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正是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各个历史时期一个个伟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实践逻辑。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表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内涵,是对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历史经验和奋斗精神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底气,建立在中华民族历史积累、文明积淀基础上,来源于党的政党性质、来源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来源于党对历史规律的洞察与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特点,是政党自信与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功能,在于塑造世界大党形象、总结历史经验、坚定“四个自信”。从这四个维度来阐释党的历史自信,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