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语法史研究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言语法史的研究既需要共时方言语料支撑,也需要早期材料来说明或印证相关语言现象可能的演变轨迹。基于方言的共时比较与方言历史文献的考证,可以更深刻地阐述方言的若干语法演变现象。以闽南方言为例,其内部语法现象纷繁复杂,不同方言点之间存在语法差异,比较这些差异能为构拟语法标记的来源、梳理语法演变途径提供重要依据。
关注研究局限
借助明清闽南方言文献进行的方言语法史研究,学界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有的涉及对明清闽南方言文献与当代闽南方言的结合考察,比如王建设、曾南逸和李小凡、连金发、贾燕子、陈曼君等穷尽性地考察了相关文献中的部分语法现象。共时语法研究方面,很多研究则着力于比较闽南方言内部的语法差异,就某一语法现象对不同闽南方言片——主要是闽、台和粤东闽南方言之间的比较,比如李如龙、余蔼芹、施其生等。另有少数研究着力于将闽南方言与通语、其他汉语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比较。这些共时层面的比较研究值得方言语法史研究借鉴。不过,相关研究至少仍存在以下局限。
第一,对文本语料的甄别不足。闽南方言研究所涉及的戏文《荔镜记》《荔枝记》《明刊三种》《金花女》《苏六娘》等,虽然确实都是以闽南方言为主要基础创作而成,但这些文本中都有不少官话成分。我们在研究方言的时候,应该首先对“问题语料”进行甄别,不能将它们与其他材料混为一谈,都当作方言语料来研究。在语料不纯正的情况下,相关研究很容易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第二,忽略方言内部的语法差异。部分闽南方言研究忽略了明代泉州方言与潮州方言的词汇、语法差异,简单地将泉腔戏文中的词汇、语法现象套入对潮腔戏文的语法研究中,导致部分具有潮州方言特色的词汇、语法现象被忽略,这样也不利于梳理明代闽南方言语法现象在粤东和闽南地区的分化、演变。
第三,对方言内部不同分支的关注不均衡。闽南方言研究多数以闽、台和粤东的闽南方言作为主要比较对象,较少关注其他地区的闽南方言,如粤西、海南地区的闽南方言。对闽南方言与其他闽语,乃至与其他汉语方言的语法差异更是关注不足。
第四,对不同来源地的历史文献关注不够全面。虽然已有一小部分闽南方言研究者开始关注粤东地区的闽南方言历史文献,对文献中的语法现象进行研究,进而梳理粤东闽南方言某一语法现象的演变,但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例如,在潮腔戏文的相关研究中,因为不熟悉潮州方言或研究方法有所偏颇,戏文的校注存在一些纰漏,一些特殊的词汇、语法现象也进而被忽略。
第五,对产生于方言接触的成分认识不够清晰。例如,不同地区的闽南方言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接触就吸收了一些非闽南方言成分。因此在比较其间的差异,利用差异构拟语法来源、梳理语法演变途径时,要注意剔除这些外来成分。
除了上述五点局限之外,闽南方言语法史研究还需要继续向前溯源。目前闽南方言语法史研究大都只是从明清文献出发,并以此来解释现代闽南方言的语法现象,很少涉及原始闽南方言语法系统的构拟。鉴于闽南方言各主要支系之间的分化年代明显早于明代,且最晚也不晚于宋代,因此如果我们要完成原始闽南方言语法的构拟,就需向宋代及更早追溯。这一点,也为其他方言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多路径推进研究
以闽南方言语法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局限为视角,我们可以点窥面纵观整个汉语方言语法史。未来方言语法史研究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继续推进。
第一,着力揭示方言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现代方言都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它们都隐藏着汉语的历史。明清方言戏曲、小说、传教士文献是对当时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用字等)的忠实记录。深入挖掘传统方言文献和国外传教士文献,调查不同汉语方言点,并进行历史和现代的比较,可以对整个方言语法的发展过程做出更加深刻的解释。
第二,深入梳理方言的历史演变方式和轨迹,为语言演变理论提供新的汉语方言论据和材料。语法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封闭系统,与语音、词汇等存在很多互动影响。在细致调查得出可靠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不要仅把重心局限于语法方面,而是要同时留心对历史音变的梳理与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的理论模型。这种新的理论模型不仅会对同一个方言,甚至会对其他方言同类疑难问题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第三,更广泛地为汉语方言共时的接触研究搜集整理新材料、新证据。探索方言接触对语法的影响,是共时比较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在语言接触的视角下,发掘与分析戏曲语言与方言互相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能进一步揭示方言语法历史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第四,力求取得研究材料及研究角度方面的创新。很多汉语方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而戏文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成篇语料,但以往的戏文研究较少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进行。对于戏文材料中确属某一方言,但又从未在该方言口语中流行过的语法现象,要格外注意识别。同时也要注意到当下戏曲中依然保留,但口语表达中已经消失的语法特点,并通过深入发掘其消失的表现和原因,展现方言语法的发展演变轨迹。
第五,不仅要注重一个方言区内部的比较,还要进一步扩大比较范围。重视共时比较,对研究方言语法史有显著作用,因为研究方言语法史,必须把整个方言区内部甚至与其他方言区的比较都纳入考虑,才能更准确地揭示该方言语法历史变化的脉络,进而归纳出汉语方言的一些语法演变共性。
上述五点,都只是就做好基本研究工作而言的。未来,构拟方言原始语法系统的工作,应该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当然,构拟原始语语法系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它需要建立在原始语语音词汇构拟的基础之上。在原始闽南方言构拟方面,张静芬、郭必之、曾南逸、吴瑞文等学者已在语音、词根上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可以作为我们构拟原始闽南语语法的基础。
欧美语言学家在构拟原始印欧语的时候,不仅构拟出了它的语音和词汇,还构拟出了它的语法系统。汉语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语法的发展史。但是,汉语方言学界对单个方言的原始历史语法系统的构拟重视程度依然不足,目前只对部分方言进行了原始语语音词汇的构拟,尚未有原始语语法构拟的实践工作。如果我们依托闽南方言丰富的古今材料,在相关研究上完全可以实现零的突破。这样的突破反过来也必将促进汉语通语语法史研究的发展。
方言语法史研究意义广泛
方言语法史的研究可以促进移民史的研究。以闽方言为例,闽方言最初的使用范围主要限于福建。大概在北宋以后,随着福建人口外溢,逐渐扩展到广东省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及海南省,后来更扩展到我国台湾地区及海外。闽方言的分化史与福建对外移民史密不可分,而福建省外分布的闽方言地区多数都是讲闽南方言。不仅闽方言,汉语各方言的形成都和移民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方言的分化、地理转移或扩散从宏观上看都是移民造就的。方言语法史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方言的发展和分化过程,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说明移民的年代、路径等各方面情况。
方言语法史研究对保护濒危方言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许多汉语方言处于濒危状态,需要抓紧时间研究记录和存档。对各地方言语法现象进行充分深入的调查和真实生动的记录,包括录音、录像、音频视频的录制及存档等工作,可以更好地反映方言完整而真实的面貌,能够为以方言为基础的其他研究提供更多帮助。
方言语法史研究也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积极影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而地方戏曲、曲艺则是方言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曲、曲艺当中保留了大量的方言材料,这些材料又可以成为方言语法史的研究基础。方言语法史研究的完善,将推动方言研究的整体发展,有利于人们对地方戏曲、曲艺进行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系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基于共时比较与历史文献的闽南方言语法史研究”(FJ2021B1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闽南文化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