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滩尾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2年01月17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7日第233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开栏语】新年新气象,新春再出发。基层是党和政府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关键场域,饱含着中华大地上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鲜活实践、动人故事、勃发生机。走进基层,触摸时代脉动;感知基层,体验中国精神。1月17日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展示新时代国家蓬勃发展的基层新实践,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作为,展望新百年征程的美好前景。

  一条条乌黑油亮的柏油路通往家家户户,一栋栋青砖红瓦的楼房整齐排布在道路两旁,一块块竹栅栏围着绿油油的菜地,一群群徜徉田间地头游食的大白鹅……在一片祥和宁静中,冬日的江西省泰和县滩尾村,洋溢着江南乡村生活的富足和盎然的生机。记者来到村子里的这一天,下着小雨。伴着丝丝寒意,行走在这个秀美的村庄中,记者被它的雅致深深吸引。泰和县苏溪镇党委书记刘健指着道路一旁的田地说,待春节过后,这里将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海,那时的村庄会更漂亮!

  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在2015年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经过短短几年发展,村容村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实地体验了脱贫后的百姓新生活,感受到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以乡村旅游促发展

  滩尾村位于苏溪镇东南部,全村50户220人。蜀水从这里绕村而过,区域内有白色的沙滩、绿色的草地,古樟树郁郁葱葱,十分秀丽。为了将滩尾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点,滩尾自然村所属的模山村党支部书记肖功庠邀请上级领导来此调研。2017年,在泰和县、苏溪镇两级政府统筹规划下,苏溪镇结合脱贫攻坚、环境整治、“党建+”等工作,投入资金1000万元,将滩尾村打造成国家级3A级景区、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的“牧歌滩尾景区”,并于当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这个景区采取公司化经营方式,并在乡村旅游主题中增加了很多儿童游玩、学习、体验项目。记者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驻江西省泰和县挂职干部,泰和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高月,顺着游步道,穿过萌宠孩童区,在一个白色的大帐篷中看到一排排整齐摆放的小石磨。高月告诉记者,这里是体验式参与区,教孩子们使用传统方法磨豆子。

  进入村庄时,记者看到村道旁有很多大棚。高月介绍说,那是水果采摘区。牧歌滩尾景区一期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250余亩采摘园,游客来到这里,除了欣赏美景,还可以采摘、品尝、收获水果和农作物。

  “近几年,苏溪镇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建设身边的休闲景区,精心打造了鹭栖塘登、烟汀芦洲、橘香旗山、牧歌滩尾4个美丽乡村综合示范点,实现一点带动一面、一面影响一片的发展成效。”刘健表示,美丽乡村连片建设,不仅大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更带动了乡村旅游繁荣发展。

  “牧歌滩尾景区建成以来,很受游客欢迎。最火爆的时候,一天有七八千甚至上万人来游玩,车子都排到105国道那边去了。”刘健告诉记者,截至2019年10月底,该景点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带动实现旅游业收入3500余万元。得益于家门口的景区,滩尾村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殷实。背靠景区,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摆起了小摊点,家里养的鸡、鸭、鹅,地里种的土特产,平时吃的特色小吃凉粉、艾米果等,都端出来售卖。近年来,模山村村民年均收入达到1.2万元左右。

  刘健说,除了个体经营,还有村民在村中的采摘园、农家乐务工。他介绍,基于“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村集体每年可获得租金和土地转让费6.4万元;公司以当地市场两倍价格承租了110亩地用于种植高端瓜果蔬菜,农户每年可从中获得收入6.6万元。

  以乡村能人带发展

  乡村能人视野广、能力强,在转变经营理念、发展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号召力。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能人”的积极作用。高月表示,只有实实在在地将能人发展产业的经济效益展现出来,才能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真正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建立能人与村民之间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能人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

  模山村在2015年下半年被列入贫困村,但在2016年下半年就率先脱贫。这样的脱贫速度,离不开肖功庠的带头引领。为带动村民脱贫,2016年,肖功庠带头组建了模山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贫困户以资金和土地方式入社入股。他将争取到的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万元,用来在模山村发展乌鸡养殖产业,并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2016年底,贫困户户均收益达到5000余元。考虑到贫困户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劳动能力较差,肖功庠又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65万元,在村里建起光伏发电站,每年为贫困户增收3600元。肖功庠还带领合作社规模化种植食用百合,仅2017年户均分红2300余元。为满足产业发展中农户对技术、信息的需要,2018年6月,肖功庠筹建了苏溪镇滩尾“田园课堂”培训基地。记者采访当天,“田园课堂”里挂着前不久举行培训活动的横幅,上写:“高素质农民教育跟踪服务柑橘栽培培训——泰和县家庭农场联合会。”据悉,自建成后,“田园课堂”不时举行大大小小的培训会,让附近村民足不出镇,在家门口就能知晓国家政策方针,获取农业专业技能。

  村民郭占海以前一直在广东汕头的印刷厂务工。2009年,他回乡种植了100亩水稻,还购置了农用车、收割机和挖掘机。行情好时,每年仅靠3台农机就能创收25万元左右。除掉开支,他一个人年纯收入约15万元。他的家人还在镇上开了百货店,一年也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农用机械不是每个人都会操作。一般人吃不消,越是太阳大,越要干活。”郭占海说,虽然回乡干活累,但他还是觉得比在外面打工好。身为“80后”的他,上有老、下有小,回乡发展使他还能兼顾家庭。

  在泰和县,人们尊称各行各业的能手为“田教授”。记者采访的村民刘宝忠就是一名“田教授”。他一个人种植了五六十亩水稻、三亩蔬菜,三口之家一年收入保守也有13万元左右。他对记者说,种蔬菜比种水稻效益更好。仅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豆角、玉米等,他一年便有五六万元的收入。蔬菜种植的收入中,70%来源于育苗,培育一亩地蔬菜苗的产值可达2万至3万元。刘宝忠从事蔬菜苗培育10年了,他的蔬菜苗很受欢迎,甚至销售到了周边县城。未来,他计划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那时,他的收入将再攀新高。

  泰和县滩尾村今日的发展成就,是中华大地上无数个彻底消灭绝对贫困、走上乡村振兴之路村庄的缩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党中央部署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重要目标。滩尾村百姓行进在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大道上。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