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语用学:“新医科”建设中的语用学视角
2021年11月02日 08: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2日第2278期 作者:赵越 毛延生

  随着民众健康信息获取和利用意识前所未有地提高,以医患互动、医医互动、患患互动为主要发生场域的医疗话语使用问题逐渐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例如,2021年6月,整合了传统离线医疗话语与新兴在线医疗话语的医疗语用学研究,首次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第十七届国际语用学大会上,其中医患会话中不确定性的共同理解问题、全球多元化医疗关怀话语案例库共建问题以及医疗咨询、门诊、辅助诊疗语境下的语言使用等问题,均体现出语用视角在医疗话语实践中的显要价值。

  就国内而言,医疗语用学研究也随着“新医科”“新文科”概念的提出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医科”建设要求在原有医学专业上进行创新,促进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大融通。2021年,“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语言问题更是被国家语委列为重点科研项目选题。同时,“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多元语境下的健康传播”)也成为第四届“医疗、人文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大会主题。这无疑是国家层面重视现实临床医学与虚拟医疗语境下语言使用问题的重要信号,医疗语用学必然会引起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与传统的临床语用学不同,医疗语用学愈加重视为医生在医患沟通话语与语言结构更新上提供实际的指导,因此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值得“新医科”建设予以充分重视。

  显化“新医科”建设中的语用视角

  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全球性健康风险对医学教育事业以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新医科”的概念。同年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2.0”,对“新医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指出“新医科”建设要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深化医教协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医学专业,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医学人才。虽然“新医科”本质上与传统医科同属于医科,但与传统医科不同,“新医科”在知识空间和知识视域的选择上强调对以往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侧重对新兴知识空间的开发与拓展,尤其重视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向过程中的话语表达与理解。

  具体来说,“新医科”中的语用视角除了注重传统医学诊断、治疗、复查等语境中的话语使用之外,更加强调对日常医疗咨询、健康建议、疾病问询以及疗养协商等情景下语言使用的跨学科研讨。其中,医疗语用学特别关注以下问题,例如医患双方沟通过程中在语言使用层面存在哪些动态特征?如何基于话语维度来建构并维护和谐医患关系?现存医疗话语模式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新医科”建设与发展中的话语需求?“新医科”建设中又出现了哪些社会语用方面的新问题?此间,医疗语用学作为“医学+语用学”的跨学科视角,是医疗问询、临床治疗、康复医疗等语境下语言使用的衍生范畴,也是对医患会话中双方权势关系、意义建构和话语理解的多维解读,因此医疗语用学对建设“新医科”中的话语融入路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细化“新医科”建设中的语用转向

  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融合,甚至走向一些新兴的医科门类,这是学科发展获得全新内涵必须解决的方向性问题。医疗语用学正是顺应了这一融合趋势,在助力“新医科”从语用学中获取话语管理营养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升级。

  一方面,语用学能够有效融入医疗话语的本体维度,进而为医疗语境中的特有语言使用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具体而言,在医疗理念向以康养为主转变的背景下,医生如何使用话语策略表达不确定性诊断?在涉及敏感话题(比如死亡、出生、智商、婚姻生活等私密话题)时,医者采用何种询问方式更为妥当?在问诊或治疗过程中如何管理患者或家属对疾病的负面情绪(如担忧、害怕、焦虑等)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如果这些问题能够从语用学的视角获得话语使用与分析层面的指导,那么“新医科”建设中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治疗康健的有效性以及医患关系的和谐性都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另一方面,医学视角又可以反过来拓展医疗话语的语用学研究外延,并为此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知识与内涵支撑。例如,医疗语境中的(不)礼貌问题、语用移情问题以及身份建构问题等,都是十分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医疗语境下医患双方应该如何礼貌地解决沟通中的面子问题?医患双方(特别是医生)又该注意哪些会伤害对方的不礼貌话语?在医患沟通中最常使用的言语行为有哪些?医患双方如何调用各种语用资源来解决医患沟通中的共同理解问题、知识不对称问题以及医疗道义问题?上述问题的回答均属于语用学向医疗实践靠拢的话语使用转向研究,因其对实现语用学在医科实践领域的可应用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优化“新医科”建设中的话语担当

  从当前国内环境来看,“新医科”建设与广大社会群体息息相关,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议题,而且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际上,“新医科”建设中普遍出现的医疗话语使用问题,也早已成为语用学以及医学人文等领域所讨论的焦点。因此,医疗语用学研究必然要求自身观照现实,积极思考如何助力医患有效沟通,特别是对医患双方心理健康的有效维护。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促进医学与语用学的知识融合。首先,在教育层面要实现医学知识与语用知识的相互融通,专门开设医疗语用学课程,建设全新的学科方向。其次,若不满足开设新学科方向的条件,则可以考虑在各个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开设相关医疗语用学选修课,或在语用学课程中单设一个具有普及性质的医疗语用学单元,积极响应“新医科”建设中复合型人才对于多元知识融合的新需求。此外,医疗语用话语所涉及的不仅是语用学问题,还涉及病理、心理、社会、经济、安全等多个视角,因此医疗语用学需要融合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广泛吸纳语言学、医学、传播学、交际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积极尝试多视角下的交叉探索和跨学科合作,催生基于学科融合的原创性成果。

  第二,努力助推语用思维进入医患话语实践。鉴于当前医疗语用学研究的关键着眼点就是如何让语用学在医患交流当中找到用武之地,因此医疗语用学研究人员可以积极地考虑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长久稳定的协同合作。如此,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获得医疗语用学研究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这些语料就地进行分析与检验,避免以往单一研究视角固有的不足与缺陷,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促进“产”“学”“研”的有机衔接,最终助力“新医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同时这也可以看作中国语用学融入国际语用学的一种努力。

  作为满足“新医科”与“新文科”交叉的生长点,医疗语用学通过把握“话语”这一表达媒介,强调医患沟通中医生的元语用意识提升,进而实现自身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彰显。凭借自身对于健康传播中语言媒介的精准把握,并兼顾线上与线下医疗话语咨询的发展与升级,医疗语用学占据着研究语料的充分性以及研究视角的多元性,因此医疗语用学让学界与业界看到了“新医科”建设回归人文性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医疗语用学能够将语用知识融入“新医科”建设实践,找到化解医患冲突的工具性原点,而这或许也是解决“健康中国”战略中语言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