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力推进中介语研究
2021年02月02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2日第2103期 作者:周文华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塞林格(L. 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 Hypothesis),并于1972年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论文《中介语》(Interlanguage),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此,人们迅速从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等比较片面的研究角度,扩展到全面关注学习者语言——中介语的研究,即不仅关注学习者语言的偏误表现,更关注其正确表现。

  中介语研究一直走学科交叉的多元化研究路线,各种假说和理论不断涌现,研究内容和分支日趋丰富,人们对中介语本质的探索不断深入。

  研究仍未完成去理想化

  理想化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当人们对于新事物无法完全洞悉的时候,往往会借助理想化的研究去慢慢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但理想化的研究终究与现实存在一定差异,所以,科学研究最终都会去理想化(de-idealization)。中介语的研究也毫无例外地经历了一个去理想化的过程。在中介语研究初期的理想化研究阶段,比如各类功能语素、否定形式的习得顺序研究等,是揭示中介语发展特征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不断发现与经典习得顺序不同的研究结果,这是因为最初基于普遍性规律的中介语考察没有考虑母语背景、学习群体、学习环境等不同因素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从而抹杀了中介语多样性的特点。中介语去理想化研究的主要表现是逐渐重视对各种影响因素和变异情况的考察,兼顾共性规律和个性规律的探究,从一种平面式的研究向立体式的研究转变。

  然而中介语的研究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完全放弃理想化研究的程度,而且中介语理想化的研究对教学而言,也是具有持续性价值的。所以,目前的中介语研究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理想化的研究,而不是完全拒绝它。

  方法革新促进研究立体化

  中介语研究离不开学习者产出的语言数据,而研究数据的革新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发展息息相关。最初,人们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比如翻译、语法判断、完形填空、双句法测试和看图写话等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其特点是数据收集速度快,且有针对性,可以快速展开研究,让早期的中介语研究得以迅速开展。然而这些数据收集方式有其先天的缺陷,即往往带有诱导输出的痕迹,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自然产出情况,因此逐渐被人们舍弃。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中介语语料库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中介语语料库逐渐成为中介语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也成为中介语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历程也反映了人们对中介语研究关注点的变化,比如人们逐渐从横向语料库转向纵向语料库的建设,这与中介语的发展变化过程研究得到重视有关;而人们越来越重视各种口语语料库,如口语考试语料库、课堂实录语料库、个人口语追踪语料库等的建设,与人们对口语体中介语和流利度研究的增加有关;近年来中介语多模态语料库也崭露头角,该类语料库中包含中介语产生过程的音视频及文本信息,适应和促进了中介语立体化研究的发展。

  语料库数据让中介语对比研究和计算机辅助偏误分析(Computer-aided Error Analysis)等研究方法得以快速发展。虽然人们很早就批判了对比分析的致命缺点,但中介语对比研究的方法却一直很受重视。中介语对比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中介语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比。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哪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都不能只是表层语言形式的简单对比,还要注意对比的全面性。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增强了该层次对比研究的解释力度,并发现各种语言中无标记的项目更容易迁移到中介语中去,而这些语言项目标记性的判定需要类型学研究的支撑,也促进了类型学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在进行中介语与目的语的对比时需要注意不要陷入对比谬误(comparative fallacy)的陷阱中,即不能完全按照目的语的标准去衡量中介语的对错,而忽略了中介语的自身发展规律。另一个层次是中介语之间的对比。通过不同语言环境或社区,以及不同学习者产出的中介语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中介语演变过程中的某些个性特点。同时,中介语对比研究也对中介语语料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它不仅包括不同的中介语语料,还应包括与其主题对应的不同母语和目的语的对照语料,从而满足中介语各个层次对比研究的需要。而语料库数据支持下的计算机辅助偏误分析也让中介语偏误分析有了巨大的改变,更加符合中介语系统性和变化性的特质。

  还有一种研究数据是用心理学测试和实验的方法收集的。过去,人们通常用心理学量表测试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和交际策略、动机和焦虑等情感因素,以及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考察。而现在一些先进的测量手段,比如眼动技术、ERP动态脑电监测、大脑成像技术(fMRI)等逐渐应用于中介语实验研究。这类实验设计的专业性较强,操作要求较高。不过这类数据与中介语的内在形成机制研究有关,具有很大的潜力,相信未来会成为中介语研究不可缺少的数据收集方式,同时也会带动中介语研究方法的变革。

  研究视角向跨学科转变

  早期的中介语研究是相对静态的,重在从句法、语义、语用和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对中介语进行描写。20世纪末复杂动态系统理论(Complex Dynamic System Theory)开始应用于中介语研究,其核心观点——系统的动态性(dynamic)、非线性(non-linear)和自组织性(self-organization)符合中介语的本质特征,全面推动了中介语研究视角的转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让人们认识到需要全面、动态地考察中介语,不仅要重视群体规律的挖掘,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中介语变异的研究。人们改变了以往把变异当作干扰的观念,转而把变异当作中介语这个复杂动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人们开始全面考察中介语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具体的研究中还把涌现论(Emergency Theory)、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等不同理论应用于中介语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另外,由于中介语的不可穷尽性和学习者产出的有限性,人们还利用数据建模(data modeling)的方法对中介语的习得过程进行模拟,试图预测中介语的发展轨迹,大大丰富了中介语动态发展研究。

  另一方面,人们一直对语言产生的奥秘即语言的形成机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中介语亦是如此。所以,在中介语描写与发展过程研究的同时,人们也使用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实验考察中介语词汇、句法等不同层面的理解和产出规律;还借用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探讨隐喻性语言的理解机制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人们针对中介语产出者——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也不断加强,除了进行策略、情感等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考察以外,还通过心理学实验的方式研究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对于语言理解、中介语加工以及中介语产出的影响,探讨联结主义模型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借助先进的设备进行捕捉、脑电监测和大脑成像实验,试图挖掘中介语形成的认知神经机制。只是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人们对于中介语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只注重中介语的描写到注重中介语产生的内外部因素的探究,关注的变量和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使用的研究数据和标准也越来越科学、准确,中介语的考察逐步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围绕这些发展和变迁的主线就是从注重群体规律到对个体特征和变异的关注,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的转变,同时兼顾揭示中介语形成的内在心理和认知神经机制。目前,中介语的奥秘仍然没有完全揭开,比如,中介语的初始状态是什么?它的最终状态又是什么?中介语到底是如何动态、立体发展的?就像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中介语在混沌的动态发展变化中蕴含着某些规律,只是这些规律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发现。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