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对于语言形式和结构这种外在客观成分和现象的关注,转向更加有深度和更加复杂的语义层面。其中,对于语义研究最为推崇并把语义的地位提升到核心领域的,当属“大功能主义语言学”之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这两大理论学派以语义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在对语言本质的讨论上,也都把关注点放在功能之上。只不过,这两者虽同属“大功能主义”的框架,但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侧重、研究出发点和研究范围仍然有明显的区分。不过两者的产生具有一致的前提和基础,是在本源源头一致下不同流向的区分,使得两者融合和互补的语言研究整合模式的出现成为可能,也为探讨更加全面的语言研究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思路。
认知功能观和功能认知观对认知的看法存在差异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和批评“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其产生的前提含蓄地说明了认知语言学研究本身就涵盖了对于语言功能初始性的关注。
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的讨论是基于一个语言动态范围化的假设开始和展开的。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起点上,语言的运用和语言功能的实现并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语言使用者对于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具体感知过程之中,通过这种主观认识活动的参与而实现其语言功能意义。可见,认知语言学强调作为语言主体的人的认知活动在动态语言中的关键性意义。语言在本质上就是在主观人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充当一种媒介性质的功能。具体应用的语言被看作一种符号化的表达,是主体人自身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过程和这种语言化的抽象符号表达过程的规律性探索。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social act),对于语言本身的定义与定性也就归于社会学这样一个总的大系统之中进行讨论。
与认知语言学强调的认知因素为说话者所处的外部世界反映到主观人的心理表征及其对语言的这一理解不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认知因素主要是认知表义而不是思维含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说话者的心理映像是语言作为一种客观社会行为的符号化固定映射结果。认知本身不是思维的主观活动,而是说话者对于自己身份的认识,从而选择恰当的说话方式而已,因此主要体现为语言系统的选择主张。简单地说,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强调的说话者认知能力是对于说话者所处的社会身份的认识,是对于自身客观定性的主观认识,而客观的社会身份决定着其语言的适用和选择。
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存在交叉点
两个学派的核心内容都集中在经验的传递上。譬如,他们都用“识解”(construal)一词来解释人类经验的表达规律,也都坚持从语言实践中掌握抽象规律。韩礼德提出,不仅可以从生物的内部,也可以从生物之间观察语言。生物的内部指的是认知的心理,而生物之间则是指来自外部世界或社会。他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两种路径的结合。
两个学派都将语义作为研究的焦点。系统功能学派把语义作为研究的起点,自上而下,从语义到词汇、语法和语音,是一个层层选择的过程;这一系统隶属于社会系统,语言系统是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客观存在。虽然在关于语言作为社会行为的定义上,功能语言学不同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动态化定义,但其将语言作为可以选择的系统这一主张却与认知语言学派相吻合。认知语言学派在讨论认知系统与语言构建系统的联系和规律抽象中,也强调了语义系统描述的重要性。
两个学派都主张语言的研究并不是单纯的语言展现和描写,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解释。对于语言的解释,认知学派是从人的认知层面入手而展开的,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则是从社会决定性角度入手而展开的。不过,两者在语言的解释上只是具体方式的不同,研究和解释的最终归宿却是一致的。
两个学派对于语言的研究侧重均在于研究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共性,即不管是强调认知的区别化,还是强调社会决定性的区别化,在两者看来,在不同标准下的不同选择才是语言发挥作用的关键。
构建认知功能模式
上述分析表明,两个学派具有合流的基础和合作的可行性,我们可以尝试建立语言研究的认知功能模式。
首先,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中蕴含着对认知因素的把握,而认知语言学也含有对于功能的关注。根据M. A. K. Halliday的语言学观点,语言可分为三个层次: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语音层。这三个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意义相关、展现彼此的体现关系,表达为客观世界—社会意义—语言符号的假设模式,展现出语义系统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现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而认知语言学则是在此假设之下,加入了认知的作用,表达为客观世界—认知—意义—语言符号的假设模式,个体认知经验体现于语言的语义空间、符号空间和音素空间,经由符号的上下串联,实现了物化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由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兼顾概念结构和实际应用、兼顾过程和功能的语言研究范式。如此,我们就可以把认知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交际过程中意识到的语用经验结合起来。
此认知功能模型为认知性的功能,人们就会把语篇经验放在语义空间、符号空间和音素空间里去分析和总结;它又是功能性认知,语义空间、符号空间和音素空间就不再只局限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经验,而是向整个社会开放。如此,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视角都得到了极大拓展,认知语言学可以借助于功能语言学篇章层面的分析方式来探讨语言现象的全部意义;而功能语言学可以借助于认知语言学的内在规律性研究更好地探讨语言的功能,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
人的交际活动离不开认知能力的介入,而很多体现认知能力的言语行为,也要在实际交际或语篇中才能展示出来。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两大学派概念体系为基础,以两大学派各自语言观、认知观和功能观偏向为突破口,围绕认知加工、个体体验和社会意义以及语言符号等要素,挖掘两者之间的共核之处,揭示个体体验与社会实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应的工作机制,以形成认知功能融合型语言研究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从而使研究维度得到拓展,研究疆域得到扩大,研究视角得到突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概念整合的认知功能论范式研究”(19BYY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