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类型学拓展词汇研究视角
2020年09月22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2日第2016期 作者:牛彬

  词汇类型学家通过跨语言比较发现,不同语言词汇系统对特定概念域的编码模式、词义之间的关联模式以及演变路径存在共性特征和类型差异,通过类型学视野可以解释人类语言词汇变异的跨语言限制,揭示语言多样性背后的系统性。

  词汇类型学是词汇学的跨语言和类型学分支,其研究目标是揭示不同语言词汇系统在语义层面的共性与个性。目前语音、形态和句法领域的类型学研究已取得较多进展,词汇领域的类型学研究却发展缓慢。很多学者质疑词汇跨语言比较的可能性,认为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内部成员众多、异质性极强,因此词汇似乎为特定语言所特有,属于语言中不可比的成分。然而,近十余年来兴起的词汇类型学对这一理念提出挑战。词汇类型学家通过跨语言比较发现,不同语言词汇系统对特定概念域的编码模式、词义之间的关联模式以及演变路径存在共性特征和类型差异,通过类型学视野可以解释人类语言词汇变异的跨语言限制,揭示语言多样性背后的系统性。

  研究视角具有综合性

  词汇类型学主要涉及特定概念域的定名学(onomasiology)、符意学(semasiology)和词汇—语法互动三个方面的跨语言研究。

  定名学关注不同语言中哪些意义可以编码为独立的词汇形式,对特定概念域的语义切分是自由变异,还是存在限制等问题。比如瑞典语言学家?魡. Viberg基于对50种语言感官动词的考察,发现有的语言用不同的词分别表示动作和结果,比如英语“look at(看)/see(看到)”和“listen(听)/hear(听见)”,而有的语言用相同的词表示,例如印地语只用一个动词表示“look at(看)”和“see(看到)”,用另一个动词表示“listen(听)”和“hear(听见)”。这说明不同的语言对感官概念域的分类角度和切分细度不同。

  符意学主要研究特定概念域里具有共时语义关联或历时派生关系的词汇单位可以表达多少不同的意义,存在哪些反复出现的语义扩展路径,以及跨语言常见的隐喻和转喻模型等问题。比如温度义经常作为不同语言隐喻的源域,例如“warm feeling(热情)”“hot news(热点新闻)”等,并且可以扩展到其他感知领域,比如视觉“warm color(暖色)”和味觉“hot spice(辣)”等。温度义也受到其他概念域影响,一些具有温度特征的实体或活动可以发展出相应的温度概念(例如“太阳,燃烧”发展出“热”的概念)。很多研究表明,人类共有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是出现跨语言语义联系一致性的认知基础。

  词汇—语法互动研究致力于发现词汇和语法之间的类型学联系,尤其关注语义系统对句法系统的影响。词类是观察词汇—语法互动的常见视角。不少学者研究不同语义类别在语言中词汇化时以何种词类形式出现,比如澳大利亚语言学家R. M. W. Dixon按照语义类别把形容词划分为尺寸、年龄、价值、颜色、物质属性、人物品性、速度、难度、相似程度、品质、量化、空间位置、序数十三类,指出不同语义类别词汇化为形容词、动词、名词或其他词类的可能性并不相同。可见细致的语义分类能更好地把握形容词跨语言的系统性。

  研究注重一手材料

  词汇类型学在语料来源、语言样本的规模和取样方面与其他类型学研究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型学研究的语料主要取自二手材料,比如参考语法或相关主题的论著等。词汇类型学主要是基于一手材料,这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词汇语义描写不够充分,比如一些同义词词典虽然可以提供一些概念分类的信息,但通常没有关于多义模式和词族内部形式语义关系的内容,很多参考语法对词汇语法互动的描述也较少。由于一手材料在词汇类型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词汇类型学家不断地设计和创造各种语料收集方式。最常见的方式是设计详细的调查问卷,比如T. Reznikova等学者设计了四套关于疼痛义动词的调查问卷,包括要求被调查者列举身体每个部位的疼痛类型以及疼痛的隐喻来源等。一些词汇类型学家借鉴了心理学实验的方法,通过语言外的刺激(视频、图片、孟塞尔色卡等)诱导被调查者产出语料,比如A. Majid等学者设计了28个“切割/破坏”语义域的视频,让不同语言的母语者对视频进行描述,以此观察“切割/破坏”义动词词汇化的跨语言差异。另外,比较翻译成不同语言的相同文本(比如《小王子》《哈利·波特》等),建立平行文本语料库,也逐渐成为词汇类型学流行的研究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词汇类型学研究注重一手材料,但并不代表其排斥二手材料,可用的二手资料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成功的词汇类型学研究受益于不同类型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可以相互补充,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使用。

  另外,其他类型学研究主要讨论跨语言常见的语言现象(比如声调、语序、格标记等),其语言样本往往要达到数百种语言(通常为200—400种),并且这些语言须在谱系、地域和语言类型上平衡分布。词汇类型学很难达到相同的语言样本规模。词汇类型学主要是对特定概念域进行研究,由于词典等参考资料很少能满足研究的要求,词汇类型学研究的语言样本一般在15—50种。俄罗斯语言学家E. Rakhilina认为就词汇类型学而言,研究方法要优先于语言样本规模,只要是基于类型学研究方法,即使样本规模有限,也可以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且对十几种语言进行高质量的调查要比对广泛的语言取样更好。Rakhilina还认为,词汇的新旧更替非常快,即使是谱系、地域和语言类型密切相关的语言,在概念范畴词汇化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差异,因此词汇类型学研究可以不过于注重谱系、地域和语言类型的平衡分布。

  进一步发掘应用价值

  词汇类型学是从类型学角度研究词汇语义的新方式,目前已在诸多实词编码的概念域取得研究成果,比如亲属称谓词、颜色词、身体词、动植物类词、感知动词、位移动词、疼痛义动词、切割—破坏义动词、吃喝义动词、获得义动词、“坐—站—躺”等姿势动词、呼吸义动词、追逐义动词、穿戴义动词、空间维度词等。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用词汇类型学理念对特定概念域的实词多义现象进行研究。

  词汇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对辞书编撰和修订具有借鉴意义。张定指出,词典中分列出的各个义项是多义性的直观反映,词汇类型学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利于探讨词典中义项的分合,也能为词典的编纂提供直接可借用的成果。另外,汉语有丰富的古代汉语训诂材料和复杂的方言词汇语义现象,这也为推动词汇类型学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词汇类型学视角下汉语方言趋向动词实词多义性研究”(18YJC74006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