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身份研究的理念转变
2020年09月01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日第2001期 作者:宋雪坤

  身份的哲学本质在于对和自身有着相同性、一致性群体的认知。在社会学领域,身份被定义为社会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或地位。社会心理学认为,身份建构的过程是通过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互动,找寻到相同的特征,将自己归入某一群体,获取特定的身份,并在互动中得到认可和评价。随着语言学研究与其他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身份及其建构研究走进语言学家的视野。

  语言学家从不同视角解读了语言和身份之间的关系: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语言特征,进而揭示该语言系统中的意识形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如何借助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进而建构交际者身份。随着会话分析、语用学等学科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学者们将目光转向在言语交际互动中语言和身份的相互关系,探索语言学中身份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身份的多元性和可变性在语言中的建构、标记和凸显等问题。由此可见,身份研究经历了从静态描述其定义和分类到动态分析身份与话语的双向建构关系,从本质论向社会建构主义观的演变过程。

  身份建构是人际语用学的核心概念

  本质论将身份看作个体或群体相对固定的自然属性,而社会建构主义将身份视为一种交际资源,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呈现出来,同时会根据特定的交际意图被建构、激活和改变。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学者们对身份进行不同的分类和界定。布鲁尔和加德纳(M. B. Brewer & W. Gardner)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身份存在三个层次的表征,即个体表征、人际表征和群体表征。其中人际表征指的是关系型自我概念,源于与其他社会个体身份联系的交往关系、角色关系而形成的自我概念,并相应提出人际身份(interpersonal identity)这一概念。美国传播学家特蕾西(K. Tracy)从传播学的视角又提出了交互身份(interactional identity)和关系身份(relational identity)概念,二者都区别于一个人进入交际前具有的特征或属性,指向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经交际双方协商所展现的动态可变的身份。在此基础上,陈新仁教授从身份的交际属性出发,提出了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或identity in use)这一概念,突出相关身份动态变化的交际属性以及相关研究的语用属性,这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统称为语用身份。

  作为语用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人际语用学从语用视点探究交际者在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塑造和实现人际关系。人际语用学关注的是交际互动中的人际关系,涉及交际双方在动态语境下的互联互动,其研究对象不仅局限于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还涵盖了诸多人际因素。传统语用学从说话人视角探究话语内在逻辑,而人际语用学则是将会话的全部参与者纳入研究范畴,既包括说话人,又涵盖话语的受众,将关注点投向当前语境中交际者身份建构和人际关系管理。正如俄罗斯学者阿鲁玖诺娃(Н. Д. Арутюнова)分析言语行为中受话人因素时指出的,除说话人外,受话人在言语交际中起重要作用,当说话人组织会话、选择表达方式与语言手段,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时,必须充分考虑受话人因素。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确立离不开交际双方身份的建构,交际参与者建构何种身份,以及借助哪些特定的语言手段建构各自的身份,对于形成和维系必要的人际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将身份建构置于动态语境中分析其人际语用属性。

  身份建构的人际语用属性

  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对身份的定义及分类,M. Bucholtz & K. Hall提出了身份建构的基本原则:身份不是事先存在的语言资源,而是在交际互动中动态涌现的产物,是言语行为与社会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身份研究不仅根据性别、年龄、种族、阶级等对人进行分类,更是一种临时互动的参与者角色,即交际者如何在语境中定位自我和他人。身份在互动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建构,包括直接提及身份归属及其标识、暗示和预设自我或他人的身份定位、对当前会话中的互动关系和参与者角色进行评价、借助与特定身份和群体相关的语言手段和结构等指称手段等。身份是通过主体间一系列相互重叠的互补关系建构的。同时还阐明了身份的建构模式并非单一的,有的是经过商榷和有意为之的,有的是习惯性的、无意识的,有的是互动协商的结果,有的是源自他人的感知和表征,有的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随着互动的展开和话语语境的变化,身份的建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基于这些原则,并结合人际语用学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身份建构的人际语用属性。首先,身份建构具有动态可变性。交际者的身份是在动态语境中交互作用的产物。随着会话的推进,交际双方会随着交际目的、需求、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身份,并对应地体现在话语选择上。其次,身份建构具有协商互动性。身份是会话双方或多方协商共建的。人际语用视角重视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因此更加关注听话者在说话者身份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会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以及双方关系的变化策略性地调整身份。最后,身份建构具有话语策略性。在交际过程中,会话双方有意识地选择语言手段、语用策略或实施言语行为来调节身份地位、人际关系及亲疏距离。身份的建构与调整会引发话语层面交际单位的变化,触及交际双方不同的情感,反之,话语内容层面的变化也会促使交际参与者重构身份。

  身份建构与话语内容密不可分

  身份与话语的内在关联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特定的身份是借助话语建构起来的,说话人一旦选择了某种身份,就会采用相应的话语方式去建构,通常情况下,不同的身份选择会体现为不同的话语方式;另一方面,一旦说话人做出了话语选择,也就同时做出了身份的选择,听话人会依据相关话语进行其身份的识别和认定。

  宏观上看,身份建构可以体现在话语内容的各个层面,如语码选择、语体选择、语篇特征选择、话语内容选择和话语方式选择等。微观上看,具体的语言手段也可以体现出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关系。首先在词汇层面,说话人会根据与受话人的关系调整词汇的选择,称呼语就是最能直接建构说话人与听话人身份关系的语言手段之一。此外,在语法层面,人称代词的选择也会标识自我与他人的身份定位。除了词汇和语法选择上,言语行为的选择也会建构不同的身份。

  综上所述,交际者通过语言的使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明他们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在具体语境中,交际双方话语内容的选择被诸多因素影响,话语内容的选择可以区分出群内和群外身份,在交际中定位自我和他人,同时也塑造了人际关系。

  学界对身份的研究经历了从本质论向社会建构主义观的转变,主张在动态语境中探究身份与话语之间的双向建构。人际语用视角下,身份建构对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维护起着关键作用。鉴于此,可以展开基于人际语用视角不同类型话语的身份研究,探究身份建构的语言表征和语用策略。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俄汉政治话语人际语用对比研究”(YJSCX2018-012HLJU)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