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评价须突出质量创新
2020年11月02日 09: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日第2038期 作者:谭春林 覃业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创新重要内容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都与高校科研密切相关。高校是我国科研产出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科研产出进行科学评价是促进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探索科学的高校科研产出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对推动高校科研活动回归学术初心、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破除“数量崇拜”

  当前,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以及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科研产品,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完善的高校科研产出评价制度,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科研氛围。在科技产出方面,对引导我国高校供给高质量科研产品、实现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在创新主体方面,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投身科研的热情,为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研事业提供持久动力。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实现高校科研资源的高效配置,让资金和人力资源流向高质量科研产品产出项目,提升高校科研效率。在成果转化方面,可以实现产学研更好结合。科研创新活动不仅关系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在促进各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做好高校的科研产出评价工作,使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在科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促使科研产品实现更好更快的社会转换,增强高校科研对当地社会的贡献。

  科研产出评价主要包括出版科技著作的数量、论文发表情况、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等指标。其中,科技著作的数量和论文发表情况反映出科研水平的高低,而技术转让实际收入则体现了科研产出的实际效果和生产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的科研产出评价制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科研人员科研能力评价的要求。我国以往出台的有关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的系列制度,在具体执行中,较多地以论文、专利数量为依据,并习惯于与人才职称评审挂钩,导致一些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忽略科研产出的质量和社会服务评价等,从而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

  从统计数据上看,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预期为30%,但被成功转化的实际上只占15%,而发达国家的实际转化率高达70%。有人认为这是缺乏渠道的原因,其实是缘于资本追逐利润,只能归因于没有适合企业和市场投资的好项目。我国高校每年立项和结题的科研项目不少,对科研产出多是以论文和专利多少为评价依据,比较忽视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而这正是企业和市场所看重的。科研创新是为了驱动发展,如果不重视成果转化,那么从科学发现到科研成果转化的鸿沟将永远无法跨越,也就无法有效应对突发的全球经济动荡。因此,崇拜科研产出数量的高校评价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之需,不仅应从科学角度评价高校科研产出的学术影响力,而且应从社会角度评价其重要贡献。

  注重科研质量

  我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重要环节是将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中转化,把知识层面的技术落实到实际生产中。高校是培养创新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产出和转换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高校科研产出评价制度应做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评价制度体系。

  注重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高校科研产出的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科研能力,但数量不是目的,科研质量或价值才是最终追求。因此,科学的科研产出评价应该引导科研人员淡化对低水平成果数量的追求,强化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不懈追求。尤其是基础领域的科研产出评价,不仅要看“成果”更要看“效果”,主要关注科研产出的学术价值及其在学术界的积极影响。同行评议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方式,应充分发挥同行评议制度的作用,由各高校联合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开展同行评议工作,根据评议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抽调若干专家组成工作组,对科研产出的质量进行专业化的集中评估,且评价依据主要体现于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评价信息共享平台。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评价是指科研成果或者说科研结果、产品等在社会、文化、环境及经济方面的收益或影响力。英国的“卓越科研评估框架”(REF)对高校科研产出评价的要求是,提供科研产出对经济、社会、健康和公共政策等的影响力。这点我们可以借鉴,对于应用型科研产出的评价应更加强调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推广、经济效益产生情况等社会影响力因素。评价高校科研产出的社会影响力,需要准确可靠的分析数据来源。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有效获取高校科研产出社会影响力数据和信息的便捷权威网络平台。因此,需要通过建立覆盖各高校科研产出的网络平台,收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科研产出的看法以及科研产出对公众文化水平、经济、社会、公共政策的影响的信息,由专业人士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与分享。只有系统评估科研产出的社会价值,才能构建起科学的高校科研产出社会影响力评价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市场导向的高校科研成果开发机制。科研产品最终要服务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对科研产品提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性要求。在对高校科研人员制定评价制度时,应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发科研成果,增强科研人员的市场化意识。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科研课题和项目,坚持按需开发,努力提供适销的科研产品。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校技术创新和产出体系。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推动,通过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制度和机制,构建起与维护好支撑高校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良好生态环境,从管理层面提质增效。

  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我国高校现阶段的科研产出评价制度还比较注重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比较忽视科研成果转化,直接影响了高校科研人员对于应用型项目研究的热情。我国高校应建立健全促进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尤其是管理部门要做好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服务工作,如缩短审批流程、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时效性等。完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应用和推广,促进高校科研创新成果及时服务国家和社会。管理部门还要做好专利保护工作,以保驾护航高校科研技术成果的深度转化。另外,高校管理人员要有战略眼光,充分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的目标与价值,不拘泥于短期的成果数量和盈利,而要为高校科研产出转化的永续工程建章立制。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我国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研究”(19JZD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一级主任科员;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