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22日,以“新时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为主题的“首届社会语言学高端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发起并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国家语委首家科研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智库)承办。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蓉晖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黄行和中国社会语言学会会长田海龙分别代表一、二级学会致辞。
论坛邀请的13位海内外专家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黄行围绕语言和方言的传统区分标准对中国民族语言事实的适用性发言,并提出“语言接触”和“语言规范化”也是影响区分中国语言或方言身份的重要因素;法国语言学家路易-让·卡尔韦(Louis-Jean Calvet)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多语现象与问题;泰国语言学家素维莱·布瑞姆诗丽拉(Suwilai Premsrirat)介绍了泰国即将实施的多语—多元文化中的包容性语言政策;俄罗斯语言学家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阿尔巴托夫(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патов)强调,语言的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未来世界语言展开了预测;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田海龙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了社会生活的媒介特性;北京大学教授高一虹基于社会变化,认为“死亡话语”研究面临挑战与机遇,并指出未来研究与国际合作的方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汪磊分析了自媒体大众化传播中的图文“标题党”、文本铺排以及低俗语言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生探讨了跨国移民的语言适应与语言传承,提供了“顺外传内”语言适应选择策略的研究范式;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大学教授何塞·路易斯·易图里奥斯·莱萨(José Luis Iturrioz Leza)基于墨西哥的语言状况,就语言的价值问题展开探讨;日本社会语言学者井上史雄的发言关注语言的经济差异,认为社会语言学的未来研究应将聚合性的变异与组合性的话语结合起来,形成更丰富的社会语言学;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苏金智构建了国家语言能力理论新框架,对国家语言能力研究的学科性质进行定位,提出了提升中国国家语言能力的新思路;澳大利亚语言学者阿莱斯塔尔·彭尼库克(Alastair Pennycook)从集合的符号、移动技术、空间语库等概念出发,对城市多语现象展开研究,认为以符号景观(Semiotic Landscapes)研究为特征的“新社会语言学”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第四个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赵蓉晖认为城市社会学与空间哲学的理论有助于城市社会语言学研究,强调城市语言生活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对城市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理解。
来自海内外7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设置了18个分论坛,学者们就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态度、语言认同、语码转换、称谓语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话语分析、语言景观、网络语言、语言教育、语言的社会应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此外,为搭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论坛期间还召开了讨论国际社会语言学合作机制的圆桌会议。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晔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汪磊对论坛进行了总结,认为此次论坛聚焦新时代背景下语言与社会关系的新发展,为社会语言学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沟通和交流平台,增进了中外学术交流,推动了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