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闽南语歌仔册中的记忆
2020年02月14日 0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2月14日第186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武勇

  闽南语歌仔册是清乾隆年间开始流行于海峡两岸之间闽南方言区的一种说唱文学,至今活跃在海峡两岸的闽南语方言区,仍有人在演唱、欣赏。近年来,学者对歌仔册的整理与研究日渐深入。
  
  有情感温度的历史记忆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科安告诉记者,歌仔册最早诞生于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语方言区域。由于语言通俗拙朴,内容丰富繁浩,又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其作为故土乡音的一种情感寄托和记忆,被闽南先民随身携带而远渡重洋,不仅流播到了台湾,也散播到了明清时被称为“南洋”的东南亚诸国,成为两百多年来流传甚广的中国民间文学,也成为华人文化圈中风行一时的说唱文学形态。

  歌仔册随着闽南人走向海外,其研究有着跨区域的意义。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教授刘登翰近年来一直从事“过番歌”的资料整理与研究。他表示,过番歌只是歌仔册中的一个专题。目前发现的涉及过番题材的歌仔册,主要是长篇说唱,如会文堂本《新刻过番歌》、文德堂本《最新过番歌》等。

  刘登翰说,过番歌研究的不仅是几册薄薄的民间唱本,更是面对中国海外移民史中一段有血有泪有情感温度的历史记忆。他期望将之与相关历史文献对照,以追索和建构中国海外移民史中的这段民间记忆。
  
  推动歌仔册的整理与编目
  
  目前,歌仔册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中山大学中文系潘培忠表示,歌仔册的整理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发端期,以文献的汇集介绍为主;二是20世纪50—80年代,为研究的展开期,在文献汇集与编目的同时,开始进行研究性的专题研究;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歌仔册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文献的汇集编目与刊布整理、歌仔册文体形式及流变、歌仔册语言学与音韵学的考察、闽台历史事件研究等专题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认为,歌仔册总目的编制、全集的整理,仍是下一步需要推动的工作。

  闽南语歌仔册的文学生成方式、传播机制,使其极易在岁月的淘洗中残缺。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蔡明宏表示,目前闽南语歌仔册的收藏者,既有海峡两岸的公私机构,也有海外各国的公私收藏;不仅有木刻、石印、铅印版本,还有良莠不齐的手抄本,因而其资料搜集和存录存在一定困难。

  潘培忠表示,目前所知歌仔册的存世文献在2000种以上,我们在编纂歌仔册总目的同时,也应整理出版《闽台歌仔册全集》。目前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已完成《闽台歌仔册总目提要》和《闽台歌仔册全集(初编)》,两项成果将于近期出版。
  
  绘制两岸歌仔册历史知识谱系
  
  歌仔册两百多年来在闽台两地的播衍、演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又各具特征的历史文化渊源。

  潘培忠表示,一些研究者以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和手抄本做简单划分,或者以晚期出版的作品为依据,彰显两岸歌仔册的不同特点,实际上,海峡两岸歌仔册是一脉相承的。

  黄科安认为,要还原历史真相,必须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两岸歌仔册文化谱系的共生与互补,实现两岸文化遗产的共享与互参,以新格局、新话语为两岸语言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提供学理支撑,这是目前闽南语歌仔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黄科安提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闽台两岸歌仔册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工作。一是在搜集大量古本歌仔册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应对散佚于海峡两岸的歌仔册进行规范标引和完备编目,力求建立规模较为完备的数据库,为海峡两岸的研究提供便捷、精准的学术途径,以期抛砖引玉,让两岸民众了解、认知海峡两岸共通共融的风俗民情及情感记忆;二是对歌仔册的脉络体制、形成演变、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展开探讨,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两岸歌仔册在不同文化语境和公共空间中的生成与聚合,从歌仔册古本的历史、社会、文化、审美等维度,探索海峡两岸语言文化的共生与互补。通过深入全面的学术梳理,绘制两岸歌仔册的历史知识谱系,甄别歌仔册栖身的文化土壤,从学术思想理论的高度实现文化主体性的清晰批判立场,以增进海峡两岸对“两岸本源”的共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