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桂治:融媒体升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
2019年06月04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4日总第1706期 作者:洪桂治

菲律宾亚典耀大孔子学院AR、VR“魅力汉语全球行—菲律宾”活动暨数字化国际汉语教育研讨会,在马尼拉菲华商联总会举行,探索“互联网+汉语+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新模式,活动时尚新颖,吸引了菲华各界人士。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在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词典都是必不可少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同样需要汉语词典的辅助。目前,国内出版了不少供外国人使用的汉语学习型词典,但遗憾的是,其使用率并不高。据词典学家章宜华教授调查,英国五大英语学习词典在国内占有93.19%的市场份额;而仅有6.80%的留学生购买国内出版的汉语学习词典。由此可见,汉语学习词典的市场困境亟须突破。

  融媒体应用于辞书的编纂与出版,顺应了数字辞书发展的理念,对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转型、发展而言同样是不可错失的机遇。笔者认为,可以从词典内容的生成方式、组织方式与词典的传播方式、使用方式四个方面寻求融合贯通,探索融媒体时代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发展的新路径。

  把词典文本生成过程融媒化

  从近年出版的汉语学习型词典来看,词典编纂者尽管意识到了要考虑二语习得的特点,但在实践中对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语言认知特点和规律运用不足,词典的编纂体例和释义方式没有摆脱传统语文词典编纂的模式,“基本上都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删减本”。

  “内容为王”是推动媒体融合的基础准则,因此,融媒学习词典的核心仍然是“词典文本”的编写。融媒体语境下,学习词典内容的生成过程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信息来源多渠道、跨媒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万维网以及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都是学习词典编纂语料提取的来源;另一方面,是相关研究机构、出版机构拥有资源的融合,包括对原有语料库的融合应用,对多渠道、跨媒体、大规模提取语料“去伪存真、化繁就简、合并同类项、选取代表信息、形成适切文本”的数据化加工,共建、共享与学习词典编纂目标相适应的语料库。这对丰富词条信息项(包括词法、句法、辨析、语义成分等)、提供多样例证有极大助益,还可大大弥补二语学习者缺少或没有目的语知识和语感的不足。

  把词典文本组织方式融媒化

  受容量、载体限制和传统编纂方式影响,以往学习词典几乎都以文字形式组织编排,少数辅以图片,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字的解码结果。

  融媒体语境下,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漫、VR、H5等多种编码手段、形式的应用,将最大限度地触发人的各种感官,进而影响人对信息的解码。学习词典文本的组织形式可从传统的单一文字表现(少数辅以图片)的静态文本,向可通过文字、语音、视觉、动作、环境等多种方式进行人机交互的多模态文本、动态文本转变。用文字不容易解释的词条,用融媒体的方式呈现就简单得多。二语学习者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视角,使用本源认知元素(图形、音频、视频等)认知语义及其用法,可大大减少文字解码过程中的偏差。如章宜华教授所言:“视听通讯不是文字内容的装饰或补充,而是真正词典内容的载体。”学习词典文本组织方式的融媒化大有文章可做,开展融媒语境下汉语学习词典释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把词典传播方式融媒化。据郝瑜鑫、王志军调查,网络汉语词典是美国学习者和汉语教师使用的主要形式,而纸质版本汉语词典并不受学习者的欢迎。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辞书的数字化工作进展缓慢,尽管有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等多种形式存在,但就汉语学习词典而言,纸质版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汉典”等一些在线词典也不具备“学习”词典的特征,这与实际需求并不相符。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海量信息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端口呈现。从纸张、磁盘、光盘到网络、云平台,开发纸质词典、芯片词典、光盘词典、网络词典等不同载体的汉语学习词典,已是适应现实需求之必然。其中关键是实现学习词典传统出版与新媒体之间的融通。从本质上讲,这也是学习词典在出版方法和途径上的革新,是协调传统学习词典纸质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传统纸质学习词典和新型数字化、多模态学习词典之间亦是如此。

  把词典使用方式融媒化。用户需求是学习词典编纂的原动力。传统学习词典出版发行以后,便在市场上被动接受用户的选择。至于用户的个人需求、使用体验、对词典的意见和建议,编纂者知之甚少,或者未能及时反馈,对学习词典的修订极为不利。融媒语境下,革新学习词典使用方式,核心是“在词典与用户之间实现方便、快捷、有效的交互”。一方面,不同国别、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查阅需求、查阅偏好设置查阅范围、查阅方式,甚至定制适合自己的个人词典,实现“请求—推送”的词典智能化;另一方面,也可在学习词典平台上为使用者提供发布词典使用体验或对词典文本编写的意见、建议的“互动区”,实现词典编修人员与用户之间的融通,有助于编纂者及时发现词典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在这方面,《牛津英语词典》已开风气之先,其在线版向用户开放互动,可获取世界各地使用者的反馈,数据每三个月更新一次,较好地解决了大型词典修订、再版难的问题。这一模式值得我们编纂汉语学习词典借鉴。

  (本文系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外向型汉语词典多义词释义研究”(17SKGC-QG15)、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词义系统的外向型汉语词典多义词释义研究”(18YJC740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