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勇:全面开放彰显中国道路自信
2019年06月04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4日总第1706期 作者:陈水勇

  改革开放40年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进入新时代,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西方国家民粹主义泛起和全球治理失序,中国始终不渝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这符合中国历史前进逻辑和世界发展大势。我国开放大门永远不关闭,以全面开放积极顺应、融入、引领全球化,做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进一步厚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顺应全球化 树立道路自信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接力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弊鼎新探索,主动顺应全球化,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果断决定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该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的产物。中华民族沿着中国道路砥砺奋进,取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历史性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全球化不可逆,要繁荣发展必须开放。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契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道路,是紧跟全球化潮流的康庄大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之路和自信之路。

  融入全球化 夯实道路自信

  40年披荆斩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找到了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旗帜。

  中国道路欣欣向荣,源于坚持不懈扩大开放、融入全球化。我国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及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全面开放水平,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和引智并举,以开放促改革和创新,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成功实现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辅相成,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避免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中国道路愈坚持全面开放,愈能深化对新时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振兴世界社会主义,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又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引领全球化 坚定道路自信

  自17世纪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西方中心主义与霸权主义一直主导近现代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日趋严重。全球化正遭遇阵阵寒流和股股逆流,但不会改变浩荡前行的主流。40多年风雨兼程,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旁观者和跟随者到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推全球化进入真正造福世界的更可持续的新阶段,日益坚定自身道路自信。

  全面开放推动包容共赢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不仅是一个普通国家的改革开放,更是贵和尚中且有百年屈辱史的五千多年文明国家的改革开放。优秀传统文化和独特历史遭遇,决定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决定了我国不以中华民族一己之私来考虑开放和发展问题,而是秉持天下为公,以全面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满足新型全球化人类整体利益需求。中国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超越丛林法则,致力于构建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摒弃零和博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深化全球贸易投资双边和多边协作;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主张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以开放营造合作共赢百花园,释放全球化正面效应。

  全面开放推动共建共享全球化。中国全面开放红利造福自己和世界。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工业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全球化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五年多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抓手,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构筑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贸易区网络,提升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截至2018年6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投资200多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数十万个,给当地创造税收几十亿美元。“一带一路”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多优质公共产品,跳出“国强必霸”历史逻辑和“修昔底德陷阱”,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化朝着更开放、包容、平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开辟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新境界,让各国人民共享世界发展成果。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4YJC710006)、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资助项目(2016WTSCX09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