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人文交往源远流长,华侨华人在美国辛勤工作、开拓奋斗,为美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部分华人先辈甚至在艰险繁重的劳动中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华侨华人400余万,研究美国华侨华人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唐人街
多年来,海内外众多学者对美国华侨华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各国学者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与亚裔美国人研究教授周敏当属领军人物之一,迄今为止,她已出版19部学术专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200篇。由于其在移民研究和亚裔美国人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她于2017年和2020年分别获得了美国社会学学会国际移民分会杰出职业成就奖和美国社会学学会亚洲与亚美研究分会杰出学术贡献奖,并于2022年4月被增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周敏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赴美从事社会学研究,当时,像她一样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学者并不多见。她最初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唐人街,其对唐人街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以下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利用美国联邦统计局公开的人口普查数据做定量分析,二是根据其在唐人街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做定性分析。她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这对于当时的美国华侨华人研究来说是一种创新。
通过对纽约市华人社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访谈以及对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详尽定量分析,周敏从聚居区族裔经济的结构、族裔经济对华人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华人移民的居住模式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和研究了唐人街的内在机制,提出了与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盛行的经典同化论截然相反的看法。经典同化论认为,华人移民的同化是完全被动的,移民社区阻碍了华人移民的同化。而周敏认为唐人街是美国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着独特的机制和潜质,能够为移民落地生根起到积极作用。她提出,不应把唐人街看作美国社会之外的“游离之所”,而应把它看作美国社会的一部分;不应把华人移民看作有待开发、守旧落后和顽固不化的弱者,而应把他们看作积极向上、勇于创新、能够把握和改变自身命运的强者,从而驳斥了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盛行的对华侨华人的诬蔑和偏见。
唐人街这一华侨华人聚居区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新移民源源不断地迁入,更重要的是华人移民善于利用本族裔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寻找和自创就业机会,唐人街是华人移民集体奋斗的基地,并由此形成聚居区族裔经济,为新老华人移民创造了在美国立足的基本条件以及就业和生存的机会。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发展促进和巩固了社区组织结构,增强和丰富了华人社区的力量,由此生成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为族裔成员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唐人街为华人移民提供了美国主流社会所无法提供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得华人移民得以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避免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出现“邯郸学步”的困境,并为他们最终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机会。
相关研究成果在美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仍在被广泛引用。移民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学会前会长波特斯评价说:“过去20多年来,美国对亚裔少数族裔群体的研究仍大多局限于描述性地罗列某个族裔群体或社区之历史和变迁,而较少注重从社会学的视角展开实证研究和理论提炼,周敏的学术研究填补了此空白。”“事实上,这些唐人街不是由企业家深思熟虑精心策划建造的,它是由美国社会残酷的现实引起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这个事实对唐人街后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多向分层同化理论分析华裔境遇
对唐人街的研究使周敏突破了经典同化论的局限性,发展出从社会学视角探究华侨华人社区的新理论框架。之后,她又将目光转向了华侨华人二代研究。在她看来,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末,从1960年到2020年,美国华侨华人人口数量增长了将近20倍,这主要来源于新移民和华裔人口数量的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裔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成就和收入水平等已经接近甚至超过非拉丁裔白人群体。由于华裔整体受教育水平高、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强,因而被称为美国社会的“模范少数族裔”。
周敏通过社会学研究方法,力图寻求新的理论视角来分析20世纪60年代后出生在美国的华侨华人二代以及他们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她提出了多向分层同化理论,认为来自不同迁移背景的华侨华人二代不可能以同一路径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他们有可能向上、向下或横向地融入美国社会。
华裔移民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移民的迁出背景,特别是其社会经济背景。例如,劳工阶层的华人移民不得不从事低薪工作,生活贫困,他们的子女(二代)也需要面对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和恶劣的居住环境及其所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住房拥挤、治安恶化、青少年文化对抗等。
另外,种族因素与阶层因素相交织,对美国华侨华人二代的影响远大于他们的父母辈,种族刻板印象仍然影响着华裔群体。虽然华裔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他们仍被视作“外国人”,时常遭受诋毁谩骂和人身攻击。此外,华裔也难以得到平等的教育回报,他们往往需要异常高的考分才能进入名校。华裔专业人士还常常会碰到“竹子天花板”——他们通常被认为是工作勤奋、能力超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却不是称职的经理或主管。周敏通过社会学研究方法考察了华裔的境遇后指出,实际上,“模范少数族裔”凸显的是华裔与其他族裔的不同,华裔仍被视为他者、异类。当前美国社会仍然存在对华侨华人的隐形歧视。这种隐形歧视给华裔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为了真正改变美国社会对华裔的隐形歧视,需要整个华侨华人群体的共同努力。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研究”(21JHQ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