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贤祠”看法国“伟人”概念的变迁
2021年01月11日 09: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11日第2087期 作者:刘娟

  先贤祠是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重要建筑,法文名为Panthéon,源于希腊语,意为“所有的神”。它位于塞纳河左岸,其周围地区一直是巴黎知识分子较为密集的聚居区。

  法国历史文化的坐标

  先贤祠最初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任命当时的著名建筑师苏夫洛设计、建造的教堂。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革命家米拉波去世,制宪会议通过法令将这座教堂改为先贤祠。同年9月,米拉波以自由保卫者的身份成为第一位入葬先贤祠的伟人。伏尔泰和卢梭紧随其后,分别于同年和1794年入葬先贤祠这座“祖国的神庙”。先贤祠由此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被烙上历史和文化的印记。法国历任总统也继承前人开创的事业,签署法令并亲自护送为法国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代表法兰西价值观的伟人们入葬先贤祠,以丰富和传承法国的精神文化。

  在先贤祠著名的人字墙下,镌刻有一排工整的法文“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门廊墙上的五幅巨型浮雕集中反映了法国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可以说先贤祠见证了大革命以来法兰西的历史风云,承载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价值观。

  不断变化的“伟人”定义

  按照人们的理解,只有“伟人”才能入葬先贤祠,但是,时代不同,对“伟人”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还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罗伯斯庇尔就下令移走米拉波的灵柩,以安放当时刚被刺杀身亡的革命家马拉。但是马拉因为与大屠杀政策有染,所以在雅各宾派垮台后,愤怒的人们又将他的尸骨移出先贤祠,并扔进了下水道。

  1806年,拿破仑下令将先贤祠重新改回教堂。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入葬先贤祠的标准很简单,生前曾在拿破仑身边服务效忠的高级将领、大臣,死后便可在这里谋得一方席位。但是,这一时期入葬先贤祠的那38位“大人物”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被人们集体遗忘。随着法国的政局变换,先贤祠的名字和作用又经历过数次更替,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才把它的名称改回先贤祠,这里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的题匾也就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意蕴。1885年,人们在再度世俗化的先贤祠为雨果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国葬。而这位大文豪也完美诠释了共和制度下的伟人形象:人道主义者和自由、平等、世俗化的捍卫者。从此,先贤祠真正成为法国伟人们永久的安息地。

  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胜利百年和两百年,法国曾将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多名重要历史人物迁葬先贤祠,其中包括大革命的组织者之一卡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重要奠基人孔多塞侯爵等。他们不仅是出色的革命家,还是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

  自1885年至今,共有26位对近代法国文化、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入葬先贤祠。1995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签署法令,居里夫人成为入葬先贤祠的第一位女性。以居里夫人为代表的、这一时期入葬先贤祠的许多著名人物倾其一生为法国和人类争取进步,可以说他们重新定义了“伟人”的概念。正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所说,入葬先贤祠的伟人“用笔谱写了法兰西的历史,并为她打上了印记,他们以激情和天才,捍卫了自由、平等、博爱”。

  入选人物具有多样化的代表性

  在伏尔泰的棺木上镌刻着一句铭文:“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这句话是伏尔泰作为法国精神文化先驱的生动写照。旁边,是伏尔泰的全身雕塑,左手捧着一卷手稿,右手握着一支鹅毛笔,神情严肃,目光注视着远方,似乎还在思考着未解的难题。这与先贤祠所代表的法兰西文化和精神极为契合。

  有意思的是,先贤们的思想也是多样化的甚至是对立的。如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位为法国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伟人,他们生于同一时代,共同推动了法国思想启蒙的大潮。在大革命期间先后被请进了先贤祠。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主张大不相同,二者还曾互相攻击。伏尔泰的思想主张相对温和,提倡用改良方式实现人权和自由。而卢梭的思想却相对激进,他主张人生而平等,认为发展本身会形成新的不平等,为了追求平等他甚至反对文明本身。尽管如此,两人却一同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歌德高度评价这两位启蒙时代的思想家,认为“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可见他们对法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也因此,他们被安葬于先贤祠的中心位置,墓碑相邻。

  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居里夫人之后,又有三位杰出的女性先后被安葬于先贤祠,即二战时期法国抵抗运动战士、人类学家日尔曼·蒂利翁,二战时期投身抵抗运动、战后创办扶贫民间组织的热内维尔瓦·戴高乐·安东尼奥兹,以及法国前卫生部长、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院士西蒙娜·韦伊。人们认为,她们用超越他人的勇气和韧劲激励着新时代的女性去改变其社会和家庭地位。

  但法国民众对于入葬先贤祠的人选经常争论不休。2002年,把作家大仲马的灵柩移入先贤祠的提议就一度遭到部分法国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者和历史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大仲马的作品风格不够严肃,怀疑他是否有资格跻身于卢梭、雨果等巨匠之间,是否符合移葬先贤祠的规范和标准。

  2020年9月初,法国文化部长罗丝琳·巴舍洛向总统马克龙正式提交了一份请愿书,主张让19世纪著名诗人、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兰波和魏尔伦一起迁葬先贤祠。这一提议遭到许多法国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两位不甚符合惯常的对于伟人的定义,特别是曾以反抗叛逆的诗作和人生著称的兰波。在关注这场论争的同时,我们不妨找来他们的诗作,探寻、发现一个多世纪前,那“太阳与海交相辉映”的亮丽一瞬,细细品味鉴别我们心中独有的伟人标准。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