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冉:读懂《芬尼根守灵夜》中的汉语
2019年03月04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4日第1644期 作者:胡秋冉

  【核心提示】乔伊斯未习得中文,却有意学习关于汉语的观念,勤奋地积累词汇。他的注释版笔记已出版多本,更多的还在编辑过程中。他天马行空地造字造句让异质的汉语与后现代主义英文经典《守灵夜》融为一体。

  1939年,爱尔兰作家、诗人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出版了他最受争议的作品《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以下简称《守灵夜》),并预言“要让评论家们忙上三百年”。到2019年,乔学界已忙了整整80年,仍对这部“天书”所知甚少。其主要原因是它糅合了80多种语言,其中更有大量杜撰词。这些自造词被称为“混成词”(portmanteau words),指多个单词或全部或部分重新排列组合、增删字母,不存在于字典,不合语法规范。乔伊斯的母语是英文,熟练掌握的外语还有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拉丁语,不懂中文的他却用了令人惊叹的中文词汇。姑且不计必须引用中文的中国典故,仅在语言学和文体学意义上,《守灵夜》所使用的汉语至少有130处。

  《守灵夜》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众说纷纭,而每一种概括都是一种减损。从宇宙史的角度来说,《守灵夜》与中国语言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直接相关;从文体学方面看,其核心特征是多个层面的意义同时并存,既体现于宏观结构,又渗透至一句一字。该书共4部628页,中文版目前仅有戴从容译的第一部。

  变形后的汉语书写方式花样迭出

  麦克休的《〈守灵夜〉注解》(Roland McHugh, Annotations to Finnegans Wake, 1980, 1991, 2006, 2016)集中展示了乔学界的破译成果。根据语体,《守灵夜》中的汉语书写方式被分为威妥玛式(Wade-Giles)、洋泾浜语和根据法语读音的拉丁化三类,实际转写因规则并不严格统一而更复杂。具体的中文词可作如下分类。普通名词、代词:如光、王、树、国、兵、孙、首、众、我、贱名、裁缝、贼犯等;中文特色名词:香港、孙逸仙、皇上、衙门、女真、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福州、福建、汉口、黄河等;数量词:万、两、二十三、六等;其他:请、溺、害怕、辅助、追随、告老、爱、死、黄、永、新、好、老与少等。这些二语习得的入门词在乔伊斯笔下却一点不简单。

  中文词以拉丁字母转写,遂获得与西语相似的字母形式,加上音、义的因素,汉语在乔伊斯的手中花样迭出,试分类如下。1.双语并置,音、形、义的权重相当。如“with love ay loved”中,love与中文ay(爱,亦为英文I)共存。2.音的权重较大。用中文读音代替英文词:如“somewan”和“And at Number Wan Wan Wan”这个人名中,“万”代替英文“one”,“wan swan”则有意把玩押韵;“Friends! First if yu don’t mind”中的威妥玛式的yu读作“友”/英语you。相反地,用英文读音代替中文字:“Gee each owe tea eye smells fish. That’s U”用字母U发“鱼”的音,重述前面的英文词fish,亦表“你”(you)。3.义的权重较大。tinct、tint这两个表示颜色的英文词也是汉语“听”(ting),光声融为一体,写出夜幕降临时的通感;书中有一段对话问颜色(也是月份),答“Nao”,既是葡萄牙语的否定式,也是汉语“恼”。4.形的权重较大,或称词中词,即较长的英文词中藏较短的中文拼写。“Fengless”与都柏林西北一个地名Finglas谐音,因为后面紧随东南、西南、东北方向的三个地名,Fengless又指无风(feng+否定后缀less);zeemliangly即seemingly,藏liang(谅)。

  “平安”是乔伊斯青睐的汉语词之一。“Ping an ping nwan ping pwan pong”仿佛念叨三组双声叠韵,其意义渐渐被声音替代。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词还组成“Ping-Pong”,乒乓球起源于19世纪末,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给出的最早例句是1900年,对于乔伊斯来说大约是新兴词语。在由23种语言“和平”构筑的巴别塔上,中文的多义性尤引人注目:“Ho Mi Hoping”包含家庭的“和睦”与世界的“和平”双重含义,且含英文的“希望”之意。

  “中国耳语”频现

  Potstille是《守灵夜》中一个很长的人名中的一个词,有学者解为德语 Stille Post,指儿童的传话游戏,即一条信息以耳语的形式接力传递,经重重谬误最后很可能面目全非。其英文为Chinese Whispers,大约取中文于欧洲人难以理解之意。该词在今天的爱尔兰依然常用。

  中式英语“传”到乔伊斯这里,其洋泾浜特征被放大甚而夸大了。《守灵夜》呈现的最突出的洋泾浜式发音是以l代r, 如livers实际指rivers,evelytime即everytime,Leally and tululy即really and truly,Elin’s flee polt即Erin’s free port(爱琳的自由港,“爱琳”是爱尔兰在诗歌中的称呼)。这个发音问题在爱尔兰人的英语中广泛存在,却并不广泛存在于国语人群。又参照《守灵夜》中福建、福州的地名及当地红茶名,可以推测乔伊斯的中文顾问很可能是说闽南语的南方人。不过,这些以偏概全的谬误读音恰为乔伊斯的音响游戏锦上添花:Lick-Pa-flai-hai-pa-Pa-li-si-lang-lang,其中可解的元素有:Pa怕、flai (以l代r,英文afraid的一部分)、害怕、狼。乔伊斯强调,《守灵夜》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听的。即便上述长词不可完全解释,其声音与节奏却人人能欣赏。语法方面,现代汉语非屈折语,遂出现全用宾格、不分时态和单复数的洋泾浜英语。乔伊斯甚至安排凯尔特族的德鲁伊大祭师和爱尔兰天主教主保圣人圣帕特里克分别以中式、日式英语争执。

  乔伊斯擅长“中国耳语”,将中文“歪曲”得令人哭笑不得。“the Laohun is sheutseuyes”中的Laohun解老虎,加上“is”中的字母i,亦可凑成lion(狮子),sheutseuyes解狮子(威妥玛式拼作shih-tzu),“名副其实”的“老虎是狮子”,简直黑白颠倒。至于起源中文的“磕头”,英文标准写法kowtow,《牛津英语词典》亦作kow-tow,kotow,19世纪文献中还作kow-too, ko-too,ko-tou,ka-tou,koo-too等,但如此多形式不能满足乔伊斯,他还要造出cowtaw,kowto,kiotow。

  多渠道“习得”汉语

  确切地说,乔伊斯不是汉语的习得者,而是游戏者,那么他是如何对汉语产生兴趣,又是从哪里获得对错参半的汉语概念呢?我们可追溯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及其时代。庞德虽然对《守灵夜》颇有微词,却一度是乔伊斯的好友和其小说的有力推广者。乔学家大卫·海曼(David Hayman)指出,1922年庞德向乔伊斯介绍汉学家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的书面汉语理论;《守灵夜》的某些段落很可能暗指庞德根据费诺罗萨的遗稿翻译的中国古诗《华夏集》(Cathay)。我们知道,费诺罗萨的《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由庞德编辑,于1919年9月至12月连载于《小评论》(The Little Review),而乔伊斯的另一本著作《尤利西斯》刊于《小评论》的时段为1918年至1921年,乔伊斯不可能没看到费诺罗萨的这些文章。《守灵夜》中的“我们若以口头的方式看待,活跃的自然中可能没有真正的名词”化用费诺罗萨《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中的观点:自然中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名词、一件孤立的东西,名动一体,寓物于动,寓动于物。

  关于读音,一方面字典中的罗马注音对欧洲人来说可直接拼读,另一方面乔伊斯也向中国人打听。西方文学界现代英语文学的主要权威之一理查德·艾尔曼(Richard Ellmann)的传记一笔带过乔伊斯的问询,未提供细节。乔伊斯的书信也提到一个中国学生回答了他的一些字音问题,“E(平躺)”意为“山”。“山”字有特别意义,倒过来是《守灵夜》的一个主人公HCE的标记。

  根据已知的乔伊斯藏书目录,不难推测,29卷本巨著《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1版,1910—1911年,以下简称《百科》)的第6卷极可能是乔伊斯中文知识的一个源头。其“中国”词条含语言部分,详细梳理了汉语的特点和难点,其中的量词、声调、六书、语法、口语与书面语等问题皆体现于《守灵夜》。

  《百科》的中国语言部分出自汉学家翟理斯父子(H. A. Giles and Lionel Giles)之手,他们对中文很有感情,故对一般外国人眼中的汉语“缺陷”予以辩护,而它们在乔伊斯笔下却根本不视其为缺陷。《百科》反对中文拉丁化,《守灵夜》证明拉丁化的中文在文学上可大显身手;《百科》论证汉语可通过旧词组合来吸纳当代新词,《守灵夜》不顾规则,随心造词;《百科》的落脚点在于汉语具有与西语不同却毫不逊色的灵活性,《守灵夜》将这一点发挥到极致。

  乔伊斯未习得中文,却有意学习关于汉语的观念,勤奋地积累词汇。他的注释版笔记已出版多本,更多的还在编辑过程中。他天马行空地造字造句让异质的汉语与后现代主义英文经典《守灵夜》融为一体。关于《守灵夜》里的中文,已破译的结果问题颇多,更多字谜尚未知晓,中外乔学者们还要继续忙下去。

  (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