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近世东亚汉诗新变及其价值
2019年02月25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25日第1639期 作者:严明

  中国古代诗歌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之后,被公认为是一种正统高雅的艺术形式,并得到广泛流传,深受当地文人学者及贵族官吏的喜爱,他们长期研读汉籍、切磋诗艺,使得东亚汉诗创作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然而在16世纪至19世纪的近世,朝鲜和日本的汉诗创作逐渐出现了变化,不再是对中国诗歌经典的一味模仿,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鲜活艺术因素,也开始对汉诗创作发生影响。近世东亚汉诗创作者开始产生明确的本土意识,其汉诗创作出现了明显的创新性并注重展现本土色彩。

  本土化变革促进东亚汉诗发展

  本土意识的增强对于朝鲜和日本汉诗创作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带来了当地汉诗创作者在诗学观念及创作方式方面的转变,强有力地推动了东亚汉诗的发展。

  近代东亚汉诗发展中还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汉诗创作开始突破传统的贵族文人圈子,在市民百姓中逐渐流行起来。这种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诗的传统样式和表现内容,促进了东亚汉诗的发展,而汉诗创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正是靠着他们不断探讨和大胆改革,在汉诗的创作中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诗歌及民间俗唱因素,朝鲜和日本汉诗才在中国诗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自的本土艺术特色。汉诗在近世朝鲜和日本都成为了社会生活中最为流行的文学形式,朝野各界皆好诗,吟诵唱酬雅俗共赏,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汉诗的创作与审美成为近世朝鲜和日本最为普遍的文艺活动,数百年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诗歌艺术遗产。

  朝鲜和日本汉诗同源而分流,同宗而异派。就近世汉诗的发展而言,从《诗经》到唐宋诗是共同的经典传统,而创作时空环境及语言因素的差异,又促使朝鲜和日本汉诗创作者对传统诗学经典作出了不同的选择、继承与弘扬,因此便出现了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的东亚汉诗创作鼎盛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汉诗在朝鲜和日本的长期流行并没有扼杀当地本土语言形式诗歌的发展,汉诗和本土语言文学不仅没有彼此对立,反而形成了长期互补、互进的交融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朝鲜和日本汉诗获得了不断发展的活力。而在诗学观念上,朝鲜和日本汉诗创作者都提出并强调其自创特色。这种立足于本民族语言文化,继承外来诗歌优秀传统,又注重创新的自觉意识,不仅在当时是颇为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积极意义。

  东亚汉诗的发展深受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禅宗思想等,都深刻地影响了东亚汉诗的创作观念以及写作方式。从东亚汉诗的演变方向及发展轨迹上,明显可以看到上述主流思想的痕迹,而对这些主流思想的不同选择偏重及消化融和,是引发朝鲜和日本汉诗形式变化,使其具有独特精神的根本因素,也是形成朝鲜和日本诗坛流派纷呈、风采各异的内在原因。

  这种对汉诗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努力,使得在15世纪及之后数百年间的朝鲜和日本,出现了极为兴盛的汉诗创作活动和大量独具特色的汉语诗话。联系明清时期诗坛追求学古而化新的普遍风气,对东亚汉诗的革新发展趋势就会有更加清晰也更加客观的全面认识。实际上,东亚汉诗正是靠着这股普遍和持续的改革冲动,才得以在近世不断地兴盛发展,形成了汉诗流变史上空前绝后的盛况。

  东亚汉诗新变有多重研究价值

  近世东亚汉诗新变的诗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诗学方法论的角度看,对东亚汉诗的国别研究必将带来对通行的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中的诗歌观念及理论体系的反思,因为用现行的诗歌理论框架难以给出东亚汉诗的准确理论定位。探讨不同母语因素对朝鲜和日本汉诗创作的影响可以看出,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学者的汉诗受到了汉文训读法的影响,而朝鲜李朝时期的汉诗作品也深受朝鲜语言中谚文的影响。细致辨析这些母语的影响和差异,对中国古典诗学和比较文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从诗学本体论的角度看,汉诗属于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同时也曾属于东亚其他国家的主流文学形式。用非母语进行诗歌创作并保持长期兴盛的东亚汉诗,成为持续影响朝鲜和日本文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朝鲜和日本本土文学文化的优秀传统,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独具东亚特征。

  第三,在现行的诗学框架内难以对东亚汉诗作出准确的阐述定位,这就提出了在文学传承中所遇到的新问题。譬如怎样看待从《诗经》到唐宋诗的传统,不同国度的汉诗创作者在诗歌形式与抒情内容方面对这一传统都有着明显不同的选择、解读甚至误读。仔细辨析这些影响和差异,对重新评估中国古典诗学的价值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有着积极意义。

  第四,东亚汉诗研究还探究汉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为何能够长期影响朝鲜和日本的文学艺术乃至社会审美意识。通过细致地对比考辨,将揭示出中国古典诗歌长期以来在促进东亚诗歌文学繁荣和东方艺术传统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并从一种新的角度积极探索东亚汉诗在世界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总结东亚汉诗的发展规律,还可以对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流过程中的模拟及创造、民族性和国际性等重大文学理论问题进行有独特价值的探索。比如在欧洲文学史上,包括诗歌在内的法国文学作品对周边国家曾经具有重大和长期影响,法文诗歌创作曾在俄罗斯等国的贵族阶层中长期流行。在古代欧美文学史上,拉丁语曾在极大范围内获得长期使用,因而产生跨国家跨民族的拉丁语文学创作,这也可以作为比较的对象。如何评价此类创作活动及相关作品的文化意义与文学价值,应当如何看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独特的文学现象等相关问题,都值得如今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的我们认真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东亚汉诗是中国文化艺术与东亚其他国家思想、语言、文学、艺术融合的结晶,是历史上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集中体现。诗歌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朝鲜和日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代表。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诗人,创作的汉诗却又各不相同,这体现了东亚汉诗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并对东亚各国诗歌文化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立足中国,沟通古今,关怀东亚,面向未来。珍惜和传承东亚汉诗这份丰厚遗产,对于东亚社会的今日及将来,对东亚各国关系的良性发展,都有着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亚汉诗史初编”(14AZW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