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澎 吕雅坤:从杂合背景中建构“第三空间”
——以美国中餐馆菜名英译为例
2017年12月18日 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8日第1354期 作者:吕文澎 吕雅坤

  【核心提示】杂合性对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可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地方存在一个模糊的、杂合的“发声的第三空间”,文化差异在该空间内产生作用。

  自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抵达中国广州,中国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社会中。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餐馆与美国文化不断融合,最终演变成一种中国人并不熟悉的美式中餐文化。本文以英国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H. K. Bhabha)的“杂合”与“第三空间”概念为理论切入点,在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教授周领顺中餐菜谱英译评价原则指导下,考察美国中餐馆艺术菜名英译的杂合特征,揭示其译文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及其对当下中外文化交流的启迪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两种文化接触后产生“第三空间”

  在文学批评的后殖民理论中,“杂合”类似美国翻译家韦努蒂(L. Venuti)提出的异化策略理论的“异化”概念,指“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是不同语言文化接触、妥协与融合的过程和结果。巴巴在讨论现代西方民族与“他者”关系时,引进了生物学中的“杂合性”一词。他认为杂合性对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可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地方存在一个模糊的、杂合的“发声的第三空间”(Third Space of Enunciation),文化差异在该空间内产生作用。该空间之产物为文化杂合体,它兼具两种文化的性质。只要有语言文化的交流,就会有杂合。翻译可产生杂合,杂合又会对翻译产生影响;杂合文本由翻译产生,对目标文化来说具有“奇异”特征,是译者有意所为。杂合度与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有关。如果译者主要采用归化的策略,译文的杂合度就低;反之,如果译者采用的主要是异化的策略,译文的杂合度就高。若将原文本语境称为“第一空间”,译语文本语境称为“第二空间”,则在二者接触处产生“第三空间”:翻译文本语境。笔者发现,美国中餐馆菜名英译现象与这一描述颇为吻合,具有典型的“杂合”特色。“第一空间”包含菜名汉语原文、汉语原文阐释、中餐菜名研究、汉语认知图式、意识形态及思维模式等;“第二空间”则是中餐艺术菜名或唤起的英语认知与社会文化关系总和;“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是两个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共同操控译者有意识地认知、解码和编码,投射原文形成“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经典化后反过来修订“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美国中餐菜名英译的杂合特征

  2013年周领顺通过分析美国中餐馆菜谱英译的第一手资料,确立了中餐菜谱英译的基本评价原则:译者身份决定译者行为,译者行为决定译文品质,而译文品质的高低与译者身份相一致。本文拟在该原则指导下,评价美国中餐馆艺术菜名的英译后发现其杂合特征主要表现在译者身份、语言和文化三方面。

  其一,译者身份的杂合。周领顺发现菜谱译者既是语言人,更是社会人,译者的双重身份,造就了译文的双重性,从译者身份入手进行翻译质量评价,有望实现全面和客观。笔者发现,美国中餐馆艺术菜名译者主要采用了三种策略:1.归化策略,即务实性翻译(译外、非正法翻译)。如“咕咾肉”(典故型)归化为Sweet & Sour Pork。此类翻译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将各种有利于食客和传播的因素最大化,实际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译文杂合度较低;译者主要表现为社会人、市场操控者。2.异化策略,即求真性翻译(译内、正法翻译)。如,“东坡肉”(典故型)异化为Poet Dongpo’s Braised Pork。此类翻译旨在求原文之真,向原文靠拢;译文杂合度较高;译者表现为语言人、翻译人。3.异化—归化策略,即求真又务实性的翻译(译内外、正法与非正法相结合的翻译)。如“连年有余”(吉祥语型)异化—归化为Surplus Year after Year(lotus roots with fish)。此类翻译兼顾原文与市场需求,平衡求真与务实的关系;译文杂合度居中;译者表现为翻译内译者和翻译外市场操控者双重身份或杂合身份。从总体情况来看,为了实现真正的饮食文化交流与对话,美国中餐馆艺术菜名翻译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务实高于求真,杂合度较低。可见,译者具有多元文化主义的跨文化视野,在“第三空间”促进民族间饮食文化交流走向融合。

  其二,汉英语言的杂合。中餐菜名英译中使用音译或直译、中式英语,不讲究语法等表示汉英两种语言的杂合。如,“麻婆豆腐”(典故型)音译为Mapo Tofu,“春卷”(典故型)直译为Spring roll。音译和直译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陌生化效果,使译文产生了异域情调,既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神秘,又突出了中餐的特色。换言之,既防止翻译时流失中国味,也保持了中餐菜名的简洁性。在美国,多数中餐馆经营美国人喜爱的中餐,如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全家福(Happy Family)、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等,这些音译和直译的菜名杂合度很高,已被经典化,即已约定俗成,变成了有意义的中餐文化符号。

  其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杂合。美国中餐馆艺术菜名中约91%为比喻和典故型,其他类型仅占约9%。通过对照西餐菜单,笔者发现,西餐菜名虽以写实为主,其中也有典故和夸张型写意菜名,但几乎无比喻、吉祥语和诗画型菜名,这就凸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菜肴艺术名称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形式,作为餐饮信息媒介,在商家和消费者交际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翻译策略来看,为了缩小中西方“认知差”,突出菜名的商业价值与感染功能,译者常以归化、简化、隐化等(即务实性翻译)为主,以异化为辅,表现出了多样杂合,总体杂合度偏低。归化、简化和隐化的结果,分别造成了某些源语文化信息的变形、流失和隐形,也形成了译文在翻译方法及语言文化上的“杂合”特征。这是译者在“第三空间”寻找双方都能接受或认可的饮食文化规则和观念的结果。“发财好市”(吉祥语型)异化—归化为Prosperous Business(black moss with oysters),相较单纯使用异化或归化策略,采用异化—归化或求真—务实结合策略,即杂合性策略翻译艺术菜名的“第三空间”建构是最成功的。此类译者由于其灵感与技艺,将原文的真实与美感双双转换。

  全球多元文化离不开杂合

  美国中餐馆艺术菜名英译具有翻译不统一、误译、不讲究语法等问题。是否需要统一、规范,完全由市场决定,取决于餐馆经营者对于市场的把握。汉英菜单各自独立,对华裔和美国本地人来说都顺理成章,正是作为市场操控者的译者针对华裔和美国本地人各自的接受习惯及市场需求而分别定制的结果。应用翻译的恰当性和有效性不仅指译文和原文的关系,更是译文对社会的关系。美国中餐馆艺术菜名译者在异质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彼此融合中重新定义中国饮食文化特性,在杂合中建构“第三空间”,其译文总体上务实高于求真、译以致用,代表了当代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方向,给我们诸多启示:首先,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和“一带一路”倡议下,译者必须放弃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的想法,坚持人类精神共性和文化协同的可能性。译者的立足点应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等距离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平等对话关系是建立“第三空间”的基础。此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不是重要性的排列,而是表明交际的发起者是谁。其次,“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相互博弈决定“第三空间”建构过程。翻译文本在译入语文化体系中要实现经典身份的建构,大致须考虑翻译文本自身的审美价值、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共时性和本土化解读。其中,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体现利益权力话语,直接影响译者翻译策略和决定文本价值判断。再次,“第三空间”的杂糅是翻译文本经典化的基础。“第三空间”是杂糅的、模糊的,类似于中西合璧的美式中餐,既不是纯粹的原文本语境,也不是纯粹的异语文本语境。翻译文本的“纯粹”和“透明”只会强化自己的他者身份,在译语语境中被边缘化。最后,“第三空间”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第一空间”文化底蕴的完全流失。美国中餐馆艺术菜名的成功译介,是翻译文本“第三空间”不断成熟建构的过程。在翻译建立的“第三空间”里,美国人从200多年前静止地眺望和想象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了今天用自己熟悉的符号直接享受中国饮食文化并与之交流,中华文明也在此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自信地展示自我、了解西方文明。这种双向交流必将使东西方文明同步发展和繁荣。

  (本文系2016年度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跨国主义文化视角下美国华人移民英语姓名研究”(2016GS0006B)和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参与式研讨课教学改革项目“综合英语V、VI”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岛银海学校国际部)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