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
2023年09月01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1日第2726期 作者:张睿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和手段,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建构不仅迎来了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时代挑战。

  建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历史机遇

  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建的现代化,也是中华民族共享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各民族人民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里,有以物质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哲学、思想、理论,当然也包括一系列可视可知可感的视觉形象。如何总结和凝练自我形象,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如何向世界传播和表达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是自我认识与国际表达的双重需要。

  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证明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不是唯一的现代化之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固有思维。中华民族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参与者和开创者。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将会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世界舞台。这是一种建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自觉,也是对世界人类历史的自觉。因此,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构建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它在平衡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上,提供了更为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工业革命为世界带来了崭新的视觉形象以及审美标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批量化、标准化和机器化的特征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说,视觉形象告别了过去手工艺时代的古典美学,呈现出机器美学的特征,而视觉形象的评价也变得多维和多元,视觉不再是美观的代名词,其背后的科技性、经济性、伦理性和功能性被综合探讨。尤其是诞生在二战之后,以德国包豪斯为首的现代主义衍变的国际主义风格覆盖了建筑、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人们目所能及的领域。国际主义风格随着战后商业活动的全球化发展而产生,无论是平面、环境,还是产品,处于贸易关系中的世界各国都需要一种共同的视觉语言,既有利于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产品贸易。在国际主义风格的助推下,世界范围的视觉语言发生巨变,全球趋同的特征明显。它在推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视觉语言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萎缩。由此,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呼吁,要在人类的生活世界中重新恢复被趋同化的民族特色与个性。

  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已经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时代楷模,他们凝结着民族的智慧与坚韧,承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将这些优秀事迹、突出成就以视觉符号呈现出来,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建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内涵原则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20世纪后期的鲍德里亚和米歇尔,都不止一次地强调图形、图像对于形象构建的重要意义。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中,面对同一事件,选择不同图形、图像就可能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这些图形、图像不仅是对客观事件或者事实的再现,更是潜在的文化内涵的表征。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应当有效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过程中,与各层次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主流价值观“有形、有感、有效”的常态化传播。

  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邓启耀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不同部落族群的交往、交流,为研究和构建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素材。事实上,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不能局限于某个视觉符号,应当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表征。在整个民族历史发展与文化生产体系中不断孕育自身,并在不断创新更迭的日常文化中进行创造、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参与视觉文化生产,同时在常态化的传播中,不断加强和巩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包括:确立形象的基本范畴、梳理视觉图像的历史、总结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特征、建立动态且与时俱进的模式。通过对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挖掘,指导生产创作、传播、创新迭代再生产,最终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具有人民性、时代性。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应当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象,同时又是世界人民所期待的,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倾向的视觉形象。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深受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的影响,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下构建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更需要回答时代之问。

  建构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时代挑战

  近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空前活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技术的密集创新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堪比工业革命。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构建需要与时俱进。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

  在人工智能高速迭代发展时期,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构成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出具有时代和科技特征的视觉形象,同时技术革新也会提高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呈现效率,通过大数据很容易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图谱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也会大大提升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关键影像的提取和识别效率。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构需关注全民族的共性,设计全民族多元一体的视觉形象体系,其目标是“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围绕石榴籽形象所创作设计的一系列优秀文创产品、服饰、动画形象、城市雕塑等,获得了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认同与认可,为构建中华民族全民族共享的视觉形象提供了最佳的范本。

  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基因图谱”既体现着我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亘古至今对于国家统一的追求。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溯源、设计、呈现和传播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最为核心的命题。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构建需要体现时代性,在设计、传播中注重应用形式与推广场景的创新,主动适应新媒介,同时应融合当下美育工作进行创造性的拓展,促进美育工作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的深度融合和路径创新,通过学校美育、社区美育、博物馆美育等多方位培根铸魂,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设计,增强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从而为实现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文化润疆培育铸牢新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9VXJ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