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治学方法
2023年09月01日 09: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1日第2726期 作者:陈先达

  我平日无嗜好,只是喜欢读书,也喜欢东想西想,夸张点说是喜欢思考。孔老先生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与思关系的至理名言。这不是从脑袋里拍出来的水货,而是老先生的经验总结。

  从学与思的关系来说,学更根本,不学则无可思。孔子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之者也。”孔子还谈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学是思的前提。不学无可思,也无以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

  荀子是学习的倡导者。他在《劝学》篇中说:“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假物”为例,说明“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利用器具发展自己的能力是“假物”,利用人类积累的知识来发展自己不同样是“假物”吗?只是这个物不是实物,而是以书籍为载体的文化。

  荀子以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学习就是“假物”,是站在前人思想成果的肩膀上思考。不学而思,是在掏自己的空口袋,这是掏不出东西来的。我之所以不赞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返回内心的治学途径,就因为这实际上是在掏空口袋。掏来掏去,无非都是外在世界经过大脑改造过的变形的事物。自以为这些内在的东西是天生的,其实不过是外在东西的内化,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前识。只是积累已久,我们忘记了它是从哪里学来的,仿佛是人人原来就有的先天的东西。

  学思结合才能有成果。这就是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有所悟,有所得,应该立刻记下来。灵感是从不等待人的。北宋二程说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还说“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其实,西方哲学家也谈过类似的读书方法。叔本华说过,我们一旦有了具有价值的、属于自己的思想,那就要尽快把它记录下来。这些说法非常正确,灵感像飞鸟,一旦不抓住,就会飞走。

  《论语》不就是孔门弟子们记录的孔子言论吗?如果不记下来,就没有《论语》。人的一生,能记住的东西远比忘记的东西少多了。就储存功能来说,大脑可不如电脑。电脑可以海量储存,而人的记忆常常会丢失。大脑胜过电脑的地方,不在于储存,而在于思考,独立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果不记下来,如同用电脑写完而没有点“保存”一样。

  也许每次只写个几十字、几百字,有时更多些。只要持之以恒,积累下来便会成书。记,不是空瓶装水,而是加上自己的体会。流传的警句、格言,别人的思想、提法,只是食材,有待自己加料烹饪。从思想对话中激发出火花,才是思考。马克思写的东西,绝大部分是摘要、笔记,以及草稿,真正生前付印的东西比没有付印的东西少得多。可以说,付印的是精品,而笔记、摘录、草稿则是思想和理论的准备。做学问,没有思想储存和材料准备,很难有像样的东西,更不用说传世之作了。

  诗,可以七步而成,但七步之前的多年积淀往往被人忽略。灵感是顷刻的触动,而为了能有这一刻的灵感,可能需要数年的积累。灵感是在场,能见的;而积累是不在场的,看不见的。人们往往倾倒于灵感,而不知积累之可贵。没有积累,就不会有灵感。瞬间的灵感,也许是多年思考的爆发。做笔记是个笨方法,却是个有效的读书方法。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说过,“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

  悟,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学无所悟是白学。我总对我的学生说,读书有所悟一定立即记下来,边读边忘,毫无所悟,这样读书,如东风吹马耳!即使记得一堆死材料,也是从山上捡拾的树枝,难成器物。

  最后是行。要实践,学、思、悟、行,四者是统一的。当然,难以绝对分开前后。因为从一个认识过程来说,可以是学、思、悟、行,但从整个认识过程来说,前一个过程的行,往往是另一个过程的学的推动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