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室文人题画诗看清代多民族艺术交融
2023年05月17日 10: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17日第2651期 作者:奥日莎

  有清一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前繁盛,长期的文化交流令各民族文人在思想观念、审美意趣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认同,共同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与艺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雅好诗画的宗室文人。他们频繁地与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文人进行诗画酬唱,构建起了一张多民族艺术交往的关系网络。而诞生于这些诗画活动中的题画诗也成为清代多民族艺术交融的记忆承载与事实证明。对这些诗歌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清代各民族在艺术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共享共塑。

  交往历史的记忆承载

  翻阅清代宗室文人诗集会发现,他们以诗画为媒,积极与各民族画家展开对话,他们的题诗遍及满、蒙、汉等多民族之画作,他们的绘画亦会收到各民族文人的题诗。当我们将这些诗作串联起来,一幅多民族艺术交往的图景便会清晰地呈现于眼前。

  以允禧为例,作为有“本朝宗藩第一”美誉的宗室画家,他常常在其所居之西园与各民族雅士谈诗论画,汉族文人郑燮、易祖栻、朱文震、周之礼以及八旗文人永璥、弘瞻、保禄、马长海等人皆为他园中之客,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曾收到过允禧的题诗。比如允禧写给易祖栻的《题易墨君画竹二首》、写给保禄的《题保雨村碣石观海图》、写给周之礼的《题周山怡画十二幅》、写给唐岱的《题唐静岩西山纪游图》以及写给弘瞻的《题经畲主人抚琴图》等。乾隆时期著名的蒙古族画家布颜图还曾专门派遣弟子携画登府拜访求得一题,允禧遂作《题布将军啸山潇湘图歌》一诗。诗中他不仅盛赞了布颜图的绘画技巧,还借此表明了自己对汉族画家蓝瑛、王翚绘画的推崇。有时,允禧还会在给他人的赠画上题诗。汉族篆刻家朱文震就曾收到过他的一幅亲绘,画上有允禧为其所作的《为朱青雷作脩竹吾庐图并题》一诗。后来宗室永恩也得见此画,作有《题紫琼道人脩竹吾庐图·为朱青雷赋》。允禧善绘,也乐于与身边诸友共赏画作,诗画交游的过程中也收到了易祖栻、郑燮、李锴、马长海、弘瞻、永璥等各民族文人的题画之作。这些作品大多跳出了民族与身份的藩篱,情感颇为真挚。可以看到,允禧的诗画交游网络具有多民族特征,不同的身份与民族属性并没有影响各民族文人对彼此的欣赏。他们真诚相待、互赠佳作,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对诗文书画的共同兴趣将他们聚于一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诗画互题之外,许多宗室也会参与到多人共赏、共题的诗画活动中。澄怀园是清代上书房汉文师傅之值庐,乾隆年间,蔡新、陈德华、张泰开等八人皆寓于此处,晨夕相对,酬唱不断。乾隆二十一年,画者常铣将他们在园中的诗画生活铺陈为图,是为《澄怀园八友图》。蔡新曾为此图作跋,文中谈到此画绘成之时“自皇子暨当代诸名公硕彦咸为诗歌,以纪其盛”。弘瞻、弘旿、永璋、永珹、永琪、永瑢、永瑆、绵德等多位宗室及周煌、英廉、汪廷璵、董邦达等数十位文人都曾为此画题诗,成就了一段艺坛佳话。诸多题诗中,永璋、永珹等几位宗室采用集句的方式进行创作,展现了他们对于古代汉文诗歌的深刻理解与熟练运用。再如诗人李锴的《萝村图》征绘活动,李锴晚年隐于盘山萝村,曾多次向友人征绘、征题《萝村图》,画家易祖栻、华相野、王清遐等人皆曾为其绘图,而赛尔赫、允禧、弘旿等多位宗室诗人也曾为诸图题诗。诗中不仅表达了他们对画家绘画技巧的赞赏,也由画及人,展露出对李锴隐居闲适生活的向往。

  以上现象在清代宗室文人中具有普遍性,博尔都、岳端、文昭、赛尔赫、允礼、永璥、永忠、永恩、弘瞻、弘旿、敦敏、敦诚等诸多宗室文人的题画诗,都展现了各民族在艺术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格局。正是这样的交往互动促使各民族在文化艺术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认同,不断加深了他们各自对中华文化与艺术的理解。

  文化认同的事实证明

  清代许多宗室文人自幼便在汉文化的浸润中长大,对汉文化有着较为广博深刻的了解,这也表现在他们的题画诗中。作为诗画活动的直接产物,题画诗是他们审美理念与画学观念的反映,展现了他们对中华传统绘画的接受与传承。

  岳端是清初宗室文人的代表之一,他工诗善画,以“闲时做画醉时眠”的方式度过一生。他的《玉池生稿》中留有大量题画诗,展现了他对传统书画艺术的痴迷与热爱。诗人陈于王一生游历五都、踏遍山水却始终未能找到归隐之地,知悉此事的岳端在观赏龚贤的《小隐图》后大喜,作《题小隐图》告知友人。“自言此地可隐居,水不波兮山不险”“仙人昔日隐于壶,我将与子隐于图”。在岳端看来,陈于王追寻的归隐之地,应该可以在龚贤之画中找到答案。这里,岳端与龚贤通过山水画卷完成了在心灵和情感上跨越时空与民族的共鸣,岳端很好地回应了龚贤对自然山水的体悟与感知,这是他在情感与审美上认同龚贤创作的体现。欣赏之余,岳端也会表达对前代名家笔意的赞美之情。有一次,岳端造访索额图之子格尔芬的晴云书屋,得观米芾的《潇湘夜雨图》,阅后欣喜不已,作诗以记。诗中岳端盛赞米芾作画不师法古人,自创了“一点一点复一点”的米家皴法,直言“我观此图壮心目,想见元章撒颠落笔之神速。回头笑问王右丞,双勾细染何局促?”透露出其对于米家山水的崇尚与喜爱,也从侧面展现出岳端对前代绘画方式的熟知,并袒露出他在绘画创作与艺术审美上的见解。岳端善花鸟,尚徐渭,曾在墙上悬挂八幅文长之画,以便“水墨花丛作卧游”。徐渭作画追求神似,以泼墨大写意的花鸟画见长,岳端的许多自题诗中都可以看到他追随徐渭的绘画倾向。比如他画葡萄时“只求神似不求圆”,绘芭蕉时“笔致纵横任所之”,描摹兰花时亦不拘古法,反问世人“湘兰尽似谱中么?”无不展露出他重视神似、师法造化、抒发个性的艺术追求。

  宗室题画诗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文昭以“六如居士笔有神,点染琼林寄空谷”赞叹唐寅笔法。允礼以“昔从陶潜记里识,今向赵子图中寻”表达对赵大年《桃源图》的沉醉。永璥在允禧府邸中观赏宋元明画幅卷子二十余件后,感叹 “惭余无知偏好事,每逢翰墨便留连”。以岳端为代表的宗室文人的艺术创作展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理解,并在传承与发展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灿烂一笔。

  当然,对于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许多宗室文人在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会在题画诗中展露出自己的民族特征。比如文昭的《题北谷平沙归猎图二首》、赛尔赫的《王翚平林散牧图》、永珹的《题画鹰用杜工部王兵马使二角鹰韵》等都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性格。这些诗歌也成为民族间相互了解的窗口。

  通过对清代宗室文人题画诗的梳理可以发现,多民族在艺术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扩展了传统绘画的影响空间,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艺术内容。不同民族在交往碰撞中相互交融、相互认同,共同滋养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清代宗室文人题画诗承载了多民族艺术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反映了各民族文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格局。他们的题画诗直观地展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承,也为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提供了鲜活的历史证据。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