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底色”
2022年09月21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1日总第2496期 作者:李文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优秀元素,融汇古今治理智慧,转化传统治理资源,创新文化治理手段,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增亮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底色”。

  融汇古今治理智慧,夯实乡村治理现代化价值基础。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治理思想的挖掘和善治经验的提炼。中国传统治理思想发端于先秦时期,后历经各朝代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道德为典范、自治为核心、礼法为准绳的传统治理思想。一是以传统美德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重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准则,焕发传统社会治理规范生机,通过言传身教、规章制度、信念习惯等礼仪形式使社会成员明确其角色定位并进行社会化,有效发挥道德的推动作用。二是正确定位基层政府角色,不过度干预乡村治理事务,充分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通过人人自化实现乡村治理目标。三是着力挖掘乡村文化及地方宗祠文化,收集整理优良家风家训,用优良家风家训蕴含的传统美德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

  转化传统治理资源,完善乡村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乡村治理现代化要善于转化传统文化治理资源。一是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搭建乡村治理新平台。以村规民约助推现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构建,探索乡村善治新路径,将传统治理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治理优势。厘清传统与现代、国家与地方的关系,总结传统治理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注意村志、村史的搜集与整理,讲好乡村治理故事,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二是以乡村治理主体需求为切入点,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更新融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创作生产与再生产的内容,促进村民自治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创造条件。善于利用宣传栏、融媒体等渠道,在乡村文化宣传中突出地方特色,吸引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治理,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三是探索乡村文化治理反馈评价机制。建立并完善乡村理事会、乡村发展监事会等制度,合理引导和监管乡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过程,规范和落实主体权力的行使,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机制创新。

  激发内生动力,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内生动力是现代乡村治理的活力源泉,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一是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在乡村干部培养和培训过程中,融入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自律的正面因素,把道德修养与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提升乡村干部政德水平,增强道德自律和道德控制能力,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良好的干部示范效应。二是加强新乡贤群体对乡村文化治理的引领作用。新乡贤是联结国家、地方精英与乡村社会的关键纽带,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乡贤工作站凝聚新乡贤群体的力量,让个体新乡贤与乡村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参与乡村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以此为基,围绕各方主体合法性诉求构建一个友好协商的平台,发挥新乡贤群体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作用,以共建共治共享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三是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组织的建设。乡村组织是乡村社会成员、乡村社会联结的关键,关系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乡村组织优化路径可确定为“一核多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核”主要指基层党组织,“多元”包括集体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发挥基层党组织“一核”引领作用,动员和组织乡村党员、预备分子及积极分子,参与管理、协商、监督村事村务。同时,集体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保障村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原则组建运行集体经济组织,有计划地建立发展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支持各类组织积极参与乡村社区化建设,联结村民主体,回应村民多元化需求,形成乡村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滇黔桂交界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模式与差异化路径研究”(20XSH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百色学院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