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定:让“平凡的真理”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2年09月20日 09: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0日第2495期 作者:刘举

  冯定(1902—1983),曾用笔名贝叶。浙江宁波慈城人,我们党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1921年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现宁波中学)毕业,1925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和函授部教员,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主要从事革命宣传工作。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自修大学》《读书生活》《国民周刊》等刊物发表了大量有关青年思想修养的文章,参与了当时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并成为主要干将,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青年应当怎样修养》在上海多次再版,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读物之一。后在新四军军部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和干部培养工作。1952年,时任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的冯定写成的《学习毛泽东思想来掌握资产阶级的性格并和资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读〈毛泽东选集〉的一个体会》一文受到华东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上海《解放日报》发表后,很快受到党中央、毛泽东的肯定,并要求全党中高级干部学习,对当时理论界避免对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左”的看法及矫正实际工作中“左”的错误做法具有警醒作用。同年冬天,冯定被调至北京。1957年,又被毛泽东点名从马列学院一分院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后兼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务。冯定著述颇丰,代表性著作有《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人生漫谈》。其中,《平凡的真理》多次再版,发行50万册,影响广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读物。

  冯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要创建者、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主要推动者,与艾思奇、胡绳一道,被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冯定的著作思想性强、通俗易懂,受到青年读者的广泛好评。有学者认为冯定的“通俗哲学著述推出较早且成就卓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创建、苏联哲学教科书变革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冯定诞辰120周年,研究冯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及宣传教育方法,对于当下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傲骨无傲气的红色教授

  在以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研究与传播著称的北京大学,冯定时常被人们称为红色教授。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他认为不能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意识形态,而应该看作救国救民且引领民众走向幸福生活的真理。回首过去,他曾讲:“我们以书本为床铺,知识是无价的,如有机会我们仍要读书,仍要研究学问,仍要探求真理。”“文革”期间,他坚决反对极“左”思想,在逆境中不盲从。他不愿充当政治斗争中任人摆布的棋子,坚决不配合康生等人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结果惨遭批判。在组织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写哲学教学用书时,他指出不能仅仅强调“一分为二”,而是要坚持对立统一,默认了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

  冯定一生追求人格独立。他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就是进击”,体现出做人的骨气和求真的意志。他不唯上、只唯实的学术风格,在教育部主持编写的中学政治课本中就有比较明晰的体现。他认为,在引用经典作家的论述时,“不能只用话语同话语对照,要用历史和现实来对照和批驳修正主义的言行,要注意掌握实际、具体的历史背景,发现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资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冯定倡导学术争鸣和学术自由,认为批评工作也要注意文风,不能以偏概全或随意给人扣帽子。这彰显了他的正直品格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他在《谈“百家争鸣”》一文中指出:“批评首先要说理,不能理尚未说,就给对方一顿教训,说这是违反什么原则,那是不符合党的政策的等等。批评可以引用古典的权威的著作,但引用还是要有自己的体会,而不能光引用了古典的权威的著作中的一二原则和结论,不管这些原则和结论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和在什么情况中说的。”因此,在冯定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有责任担当意识和严谨治学态度,不能随意搞学术批判,更不能在学术争鸣中上纲上线。

  冯定在诚恳地对错误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勇于展开自我批判。“文革”结束后,《你是灯塔》的曲作者久鸣(1918—1995)曾联系冯定,向其说明几十年前被批判的旧事原委。久鸣说:“冯老对我很亲切,一再说他那次轻听人言,搞错了,对不起我。”为了帮久鸣平反,冯定还专门给久鸣写了道歉信。在道歉信中,冯定诚恳地写道:“现回想起来,这件事如此匆忙,主观地轻信人言,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是一种粗暴的工作作风!经过这数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我更能体会你被诬陷的心情。”“另外,我可以用个人的名义,发表对这件事的错误处理的经过,目的是向作者和作品赔礼道歉;另外,总结在执行党的文艺政策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引以为戒。”此道歉信还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至此,久鸣和他的《你是灯塔》得以正式平反。

  冯定的性格较为宽厚温和,倡导学术批判,但反对残酷斗争。他不仅尊重其他学科的学者,而且认为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同学问:学习中国哲学史有什么实际意义?冯定说,对实际意义不要理解得太死,人类的追求是丰富多彩的,何况从哲学史——包括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可以找到一直导向辩证唯物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线索。”1957年,毛泽东点名冯定到北京大学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冯定刚到北大不久,便一个一个地拜访老专家,听取他们的想法。冯定经常与教授们聊历史文化,从切磋学术到关心生活,谈得融洽默契、十分亲切。冯定和这些教授成了好朋友,他们也经常成为冯定家中的座上客。

  读者的一封来信

  “文革”结束后,冯定获得平反,正式恢复了工作。1980年7月,一位读者在阅读了冯定的著作《平凡的真理》后,给冯定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这位读者说自己是一名年轻但没有文化的解放军战士,20世纪50年代入伍后才开始识字学文化。1955年,他所在部队组织排级以上干部“业余学习班”,学习班的主要教材就有《平凡的真理》一书,从此他就与《平凡的真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刚开始学习阅读此书时感觉非常吃力,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字都不认识。后来,他让别人念给自己听,边听边学。很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他,他顿然感觉此书话语表达通俗明了、道理浅显易懂。于是,他把这本书既当成理论书籍,又作为识字的文化课本,成为他自觉学习的自修教科书。他经常走到哪里,就将此书带到哪里,总是如饥似渴地读。后来,他转业到公安战线,仍经常反复阅读这本书。他说,《平凡的真理》不仅丰富了他的哲学基本知识,而且在宏观上对自己从事的公安业务也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成为他处理人际关系、认识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选择的指南针。后来,这本书遭到错误批判。为掩人耳目,他把书的封皮撕了,用当时的公安通告包了个书皮,对外就说是一部生理学或人体解剖学的书。在“文革”期间,这本书他也不再外借,自己依然每天坚持学习一到三个小时。一、使自己的哲学知识得到深化;二、使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能够得到巩固和提高;三、学到原来根本不会说的一些丰富的语言和词汇。历经千辛万苦,此书终于保存了下来,看过这部书的其他人也都说好。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他的文化水平也得到巩固并继续提高。“文革”结束后,《平凡的真理》终于重见天日,这本书也陪伴他度过25个不平凡的春秋。历经风风雨雨,他对这本书有着生死之交的感情。后来,他还把这本长期翻阅且已破损不堪的《平凡的真理》寄给冯定。在信中,他希望冯定送他一本新版的、亲笔签名的《平凡的真理》。他说这是家庭的荣耀,既可以留作纪念,还可以传给孩子,当成传家宝。尽管当时书店排队就很容易买到新书,但冯定见信后,依然给这位读者邮寄了精装本的《平凡的真理》。

  《平凡的真理》是冯定的主要代表作,是他从事理论宣传工作心血的结晶,曾被看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ABC》,被誉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最广、进步青年最为喜爱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物。《平凡的真理》比一般的通俗读物要深刻,有很强的思想性,又比一般的学术著作更为通俗易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比较接地气。同时,该著作又有很强的逻辑性,注重客观真理的内在逻辑同读者思维逻辑的有机统一,因而能够把思想教育和深刻道理寓于哲学理论的通俗教育宣传之中。所以,其读者既有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青年学生,也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干部、工人、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平凡的真理》一书从1955年出版以来,共印行了11次,总销量达到50万册,在干部和青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冯定百年诞辰之际,邢贲思曾在《人民日报》发文评价道:“《平凡的真理》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曾几次再版。它虽是一部通俗化的哲学著作,但很富独创性,突出特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没有丝毫学究气,内容有的放矢、不讲空话,文字则生动活泼、浅显易懂。”他还指出其鲜明特点是“打破对哲学的神秘感,把哲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按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打破把世界观和人生观分割开来的传统,把世界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可见,这一评价是非常高的,也从理论上解读了《平凡的真理》能走进群众并深受喜爱的真正原因。

  让哲学为大众代言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普遍关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还特别强调新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和实践性。因此,启蒙人民大众,让新哲学变成他们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成为那一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冯定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哲学,是大众哲学、生活哲学,这也是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作为新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平凡的真理”。《平凡的真理》就是这样一部通俗化的哲学著作,真正打破了哲学的神秘感。让不懂的人可以听懂,让听懂的人可以践行,是冯定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此,他立志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把人民心中神圣的“哲学”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为平凡的真理。他指出:“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可见,真理是与民众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不存在不食人间烟火的真理。因此,在教育宣传意义上,哲学家们必须走出象牙塔,把抽象的哲学概念通俗化,其发现的真理才能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变为实践。

  同时,他又强调:“通俗并不意味着降低质量,也不是流于庸俗,而是把哲学的科学原理,用准确、精炼、好懂的语言文字阐述清楚。”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表达方式上应当简单通俗、具体生动,尽量采用大众语言,少带些学理色彩和书斋气息。在形式上,冯定喜欢采用对话体和书信体等表述方式,常运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为了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走进广大群众的生活世界,他围绕学习、工作、阶级斗争、个人修养、婚姻家庭、妇女解放、社会不平等、旧中国政局黑暗、劳动与资本剥削等群众所关心的话题开展宣传教育,试图帮助群众解除人生的困惑和痛苦,增添希望和力量。可见,冯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强调哲学的现实应用。他强调:“哲学是一门深刻的学问,但又是一门与大众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问”,哲学研究的初心就是“在大众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哲学的应用,注重实践”。

  让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掌握,并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此,他坚持群众观点,把理论学说满足大众需要的程度看成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试金石。从效果看,“注重哲学实践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成效,拉近了人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民群众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心与自觉意识。冯定总是结合自身经历来研究和运用理论,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左”的东西。他不仅积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人树立了榜样。

  1932年秋,冯定返回上海,以做俄文教师维持生计,同时隐藏身份。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和“左联”的活动,推动了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发展。他曾用“贝叶”的笔名在上海的进步刊物(如《读书生活》《文化食粮》《自修大学》《国民周刊》《译报周刊》等)上,用通俗的语言向广大青年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1937年,他还写了指导青年道德修养的专著《青年应当怎样修养》。该书同当时年轻的哲学家胡绳写的《新哲学的人生观》、艾思奇写的《思想方法论》、何干之写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胡风写的《文学与生活》等著作一起,一版再版,都被收入了《青年自学丛书》,并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读物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专著。

  作为一个思想家,冯定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看到了时代的矛盾,并倾尽一生艰苦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之路。因此,他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以理论深度解决民众特别是青年的时代困惑,为他们走出苦难、贫困点燃一盏明灯。新哲学坚持群众路线,从而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保障。同时,新哲学既强调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做深入调研,又要在理论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没有离开群众的活动,没有离开中国的具体问题,因而也就避免了教条主义错误。

  做青年人生观教育的领航员

  冯定不仅把学哲学和做人统一起来,而且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格外关注青年的教育引导,积极宣传新人生观。他强调青年应该树立科学的、积极的人生观,主动接受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引领。从20世纪30年代起,冯定陆续发表了《谈新人生观》《现阶段的青年问题》《青年应当怎样修养》等文章,在人生选择上为青年人解惑、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和坚定革命信仰等方面,发挥了宣传作用。从第一部著作开始,冯定就着手向青年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青年应当怎样修养》从解决青年的烦恼和苦闷入手,通过揭示社会上各色矛盾和青年生活中的矛盾,帮助青年明白矛盾的根源,引导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平凡的真理》中,冯定以人的生活为切入点引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问题,主张从实践出发来认识规律,得出“智慧就是真理的认识和遵从”的结论,并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性,帮助青年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新中国成立后,他撰写的《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人生漫谈》在广大青年和干部中产生了广泛而较好的影响。针对青年的成长和疑惑,冯定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其一,加强青年在精神上的修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青年进行精神引领与教育指导。他不但揭露了旧人生观的欺骗性和荒谬性,还反对浮躁的学风,鼓励青年人既要打好理论基础,又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搞好哲学普及工作。他教导青年人知识面要广,做到博专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根据宣传对象的知识水平状况选择使用“大话”还是“小话”。其二,教育引导青年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带给青年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经常结合青年人生发展实际,充分运用青年语言形式和青年思维方式,使用多学科理论知识来阐述抽象理论。在北大期间,他积极同学生谈心谈话,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冯定坚持真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讲真话,“不做检讨的英雄”。他谦逊,不摆架子,胸襟坦荡。这种治学态度和为人品格也在无形中感染着广大青年。他强调群众立场,使著作的编排逻辑更适合读者的认知心理,把人生观讲解建立在世界观、历史观基础之上,从而使人生抉择有理有据。在语言表达上,他常采用谈心的方式让题目对青年人更具有吸引力,彰显了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艾思奇纪念馆考察时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冯定就是这样一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要善于在宣讲中提升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一是做好理论基本概念的解读,把握和打通理论难点、重点,弄清楚理论的推理过程和逻辑结构,提升群众的抽象思维能力。艾思奇、冯定、陈唯实等人的大众哲学一般采用从生活到哲学,再从哲学到社会的叙述逻辑。把个体生活、需要同社会矛盾、困境结合起来引发受众思考。通过理论上的哲学生活化,推进受众生活的哲学化。二是做好理论通俗化工作,从群众生活视角解读理论,用举例子、打比方、漫画、图片、视频等方法使理论形象化,最终提高群众的经验归纳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在声情并茂宣讲的同时,提高了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此,要多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激发群众对现实展开哲学思考,从哲学理论和概念上全面透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

  人们不会忘记冯定。宁波市江北区组织部立足冯定故乡优势,深入发掘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理论教育资源,努力打造冯定马哲学堂品牌和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首先,他们策划并成立了冯定纪念馆,从多维度展示冯定“进击的一生”,激励家乡人民走进哲学,热爱真理,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其次,在冯定纪念馆开展“走近马哲”青年党员干部轮训系列活动。邀请专家为青年干部解读冯定通俗哲学,在真理学习和思想淬炼中不断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目的在于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冯定精神,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魅力,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打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时代成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与宁波市委党校合作,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合作开发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课程体系。邀请专家学者到馆参观指导、授课评课,通过座谈交流等方式宣传推广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最后,“用艺术讲政治”,“用艺术强信仰”。为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引力,以冯定生平经历和真理探索为题材创作系列舞台剧、话剧、诗歌朗诵。不但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还要到高校、剧院演出,特别是向青年学生和普通群众推广,扩大了冯定在当代青年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冯定先生次子冯宋彻老师为本文写作提供部分参考资料,特此致谢)

  (作者单位: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宁波大学国学与哲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