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花目连”
2021年08月13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3日第2229期 作者:唐柳琦

  何为“花目连”?民间和学术界至今对“花目连”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四川民间或将李树成抄本《川剧四十八本目连〈连台戏场次〉》中选择性、跳着演“目连戏”的方式称为“花目连”;或将超出七本《目连传》以外凑着演的戏称为“花目连”。江西九江青阳腔将七本《目连传》减为108出,一天一夜演完,称“花目连”。浙江淳安所说的“花目连”是指在七本《目连传》以外上演的《精忠传》《西游》等剧目。湖南辰河的“花目连”特指插入《目连传》中演出、旨在宣扬“忠孝节烈”的一些固定剧目。安徽南陵的“目连戏可与其他剧种折子戏联合演出……以目连戏折子戏为主,插演京、徽折子戏或黄梅调的,谓之‘花目连’”。民间艺人对“花目连”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指演出剧目乃至剧种混杂组合无定规,“花花塔塔”,“东一点、西一点,不成片”的演剧形式;二是指在“目连会”演出场合上演的“目连救母”本事外的其他连台本大戏或特定剧目。

  学术界或将与“目连救母”故事交错演出的连台本大戏、插演的各种民间小戏乃至伎艺表演都视为“花目连”,或以《目连传》内插演的与“目连救母”故事无关的剧目视为“花目连”。

  对“花目连”理解存在的问题

  “花目连”是民间道教中元节祭祖活动所搬演《目连传》衍生的演剧现象,其发展有一个过程。北宋时期,民间在中元节祭祖活动中搬演《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倍增”。明清民间庙会上,《目连传》的搬演往往与祭仪相配合,单一搬演《目连传》已不能满足祭祀活动时长以及观众不同的文化心理取向的需要,于是纳入各种连台本大戏,插演各种民间小戏乃至伎艺,与《目连传》交错演出,以满足观众祭祖、祈福、娱乐等多种心理需求。此时,祭祀活动中的演剧由两部分构成:一为配合相关祭仪而搬演的《目连传》;二为与《目连传》交错演出的各种本戏或者连台本大戏,插演的各种民间小戏乃至伎艺。如李树成抄本《川剧四十八本目连〈连台戏场次〉》所载的“四十八本目连”。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各地民间的“四十八本剧目”不尽相同。各地“目连会”都有一批“配套”的连台本大戏,但各地“目连会”所选取连台本大戏的剧目亦多有不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随着祭祀活动时间长短而可变可换可删可改。

  湖南、四川“目连会”中《梁传》《三国》《西游》等连台本大戏与《目连传》“依次”搬演。江西青阳腔《目连》与《三国》亦是“依次”演出,白天演《三国》,夜晚演《目连》。江西有“夜打目连,日跳傩”之说,白天不演“目连”。福建仙游县在夜里演“目连”, 白天演《三国》《西游》等大棚戏;莆田则白天演“目连”, 夜里演其他大棚戏。江苏高淳弋阳腔原有《目连救母》五本、《台城》二本、《九世图》二本,每本各演一个通宵;九个全本是并列关系,各自独立。安徽石台的“目连会”有连续演出三天三夜、五天五夜和七天七夜之别,凡演五天五夜以上的,头天加演《梁武帝》,最后一天加演《西游》。河南“目连会”中有《三皇姑出家》(又名《观音得道》),常作为祭祀剧与“目连戏”交错演出。

  可见,这些本戏和连台本大戏的内容既与“目连救母”故事情节多无关联,又与《目连传》依次演出,彼此相对独立,不构成互相依附的关系。而将这些本戏和连台本大戏视为“目连戏”本身就牵强,进而将《目连传》和这些剧目乃至剧种混杂组合的演剧形式称为“花目连”,划分的标准不统一,亦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逻辑混淆。

  “花目连”的两层含义

  “花”者,杂而不纯之谓也;“目连”是指“目连戏”,明代郑之珍编定《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称为《目连传》。民间往目连前世追溯有《目连前传》,向目连后世延续则有《目连后传》(目连后世故事只存在宝卷中)。顾名思义,“花目连”是依附于“目连戏”的演艺,应从内容上理解其内涵。从各地现存“目连戏”资料来看,“花目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穿插”“缀串”于“目连戏”中的小戏;二是指在“目连戏”中“夹花”表演的民间伎艺。

  这些“穿插”“缀串”于“目连戏”中的小戏大多与“目连救母”的本事有关联。有的与“目连救母”故事相勾连,如郑之珍本《新增插科》演述“观音变身”和众仙庆贺观音生日,情节与目连故事本无关联,但在剧末有“观见善人傅相,三月三日升天。分付大小仙僚,须要一齐伺候”二句。傅相即目连的父亲,因傅相升天,才有接下来刘氏开荤和目连救母的关键情节,“观音变身”通过提及“傅相”而与“目连戏”相牵连。有的是“目连救母”故事中某一次要人物经历的旁枝逸出,如《湖南戏曲传统剧本》祁剧第十五集《目连传》之《盗袍收仆》。有的成为目连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郑之珍本《博施济众》,人物的设置主要是为塑造傅相的形象服务,推进故事情节,如盐溶水般成为目连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小戏或来自民间生活,如《卖蛳螺》是民间小贩的日常营生之态,插演于《目连传》“目连济贫”中;《匠人争席》是泥匠、木匠、石匠争坐首席的打闹剧,穿插在《目连传》目连经商回来,修桥梁、造斋房的情节之后。《假霸》演述乞丐夫妇打情骂俏,《骂鸡》演述民间邻里纠纷,此二剧在各地《目连传》中插演的位置颇为灵活。或源自历史故事,如《蜜蜂头》源自《左传》晋骊姬陷害世子申生之事,演述郑庚夫受继母王辛桂“蜜蜂计”之害的故事,插演于湖南《辰河目连戏演出本》第二本《嘱后升天》之后。或改编自古剧,如《庞员外埋金》改编自元杂剧《庞居士误放来生债》,穿插在湖南《辰河目连戏演出本》第七本《过滑油山》之后。这些插演于《目连传》中的小戏,使“目连戏”的演出张弛有节,既调剂了演出的氛围,又对“目连会”祭祀活动起到导入、间隔、延时等作用。

  “目连戏”中“夹花”表演的民间伎艺包括绝技特技、武术、幻术、歌舞等。绝技特技如民间“目连戏”捉刘氏时的抛刀掷叉,可示人神互通。武术如河南《南乐目连戏》中的《操演》和《五鬼拿刘氏》,就是与驱邪除秽息息相关的民间武术表演。幻术如郑之珍本《观音生日》中的“观音变身”,迅速变幻出观音的各种变身;《花园捉魂》中的“火爆葵花”,通过火焰制造的烟雾效果,使刘氏因开荤而埋入土地中的牺牲髅骨毕现。歌舞如南陵“目连戏”《毛雪》中化子演唱“鹅毛雪”,生动展现化子的境遇;又如《雪下》中疯妇演唱“孝顺歌”,奉劝子女孝顺双亲、兄弟友爱、夫妇和顺;《斋众》中乞儿们演唱的“送春歌”则为化子乞讨献艺时的赞颂曲目。它们都是以歌舞形式模拟生活,劝修劝善,颂祥纳吉。

  这些“穿插”“缀串”于“目连戏”中的小戏与伎艺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品格,与“目连戏”构成一种特殊的“依附”关系,使“目连戏”的表演更为丰富、多彩、有趣。

  “目连会”的原生态演剧形态

  明清以来,民间“目连会”旨在祭祀先祖、驱邪纳吉、道德教化,保一方平安,兼顾游戏娱乐。宗族或五年一届,或八年一届,或十年一届办“目连会”。后来,老人做寿、逝世,家族祠堂奠基、修谱、添丁(添丁往往额外加一场“观音送子”),也办“目连会”。

  “目连会”活动形成了独特的“一条主线串联三个板块”的原生态演剧形态。“一条主线”是指“目连会”的祭祀仪程。“三个板块”是指“目连戏”“花目连”和其他本戏或者“连台本大戏”。民间“目连会”的祭祀仪程有固定程式。办会者可以在祭祀仪程中,通过增、删、调、改相关剧目,有序地编排演剧活动。“目连戏”搬演“目连救母”故事,是“目连会”祭祀仪程配套的祭祀演剧。“穿插”“缀串”于“目连戏”中的“花目连”,是在“目连会”祭祀仪程及其配套演剧中的锦上添“花”。而与“目连戏”依次演出的其他本戏或者连台本大戏则与“花目连”不一样,“目连会”祭祀活动时间长则有,短可无。从“目连会”演剧剧目的构成看来,“目连戏”和“花目连”才是“目连会”的“必需品”,是无论活动时间长短都必须配备的“固定配套演剧”。“目连戏”和“花目连”构成了一种连贯与“穿插”“缀串”的关系,“目连戏”与其他本戏或者“连台本大戏”则是一种依次交替演出的关系。这使整个“目连会”演剧活动的自由度增强,大量异质性元素的融入对祭祀活动起到调剂、延时、间隔的作用,达到将祭祀先祖、驱邪纳吉、道德教化、游戏娱乐融为一体的目的。而大量异质性元素的融入又使“目连会”原生态演剧处于一种变动不居、吸纳融合、不断建构、发展演变的形态之中。

  我们认为,“花目连”是指“穿插”“缀串”于“目连戏”中的小戏和“夹花”表演的民间伎艺,它与宗教祭祀仪程、“目连戏”和其他本戏或者“连台本大戏”共同构成民间“目连会”“一条主线串联三个板块”的原生态演剧形态。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