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管理学科建设路径
2021年01月08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8日第208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文懿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为新时代包括艺术学科的各个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思路。如何理解新文科的丰富内涵?新文科建设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如何运用新文科理念进行艺术学科的人才培养?新文科视野中的艺术各个学科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是怎样的?要如何建立健全艺术学科人才培养、艺术学科建设的综合创新的发展体系?以上种种问题都亟待探讨解决。近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论坛上,与会学者就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展开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性的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创新性的人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牛宏宝认为,无论是创新,还是人才培养,都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来实现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艺术管理学科在放眼世界,吸收西方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和专业发展经验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我们自己的传统。自20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兴起,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发展便对艺术管理带来了新的内容、新的挑战、新的内涵。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应当朝着厚基础、重人文的方向发展。

  聚焦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认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发展,未来十年中国的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新文科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拓展了新的领域,同时促进了艺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未来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边界将会不断拓展。他提出,我们应当本着中国实践建立中国学派的理念,在美育的大背景下,推动艺术管理与美育的协同发展,将艺术管理的美育艺术,作为建立艺术管理中国学派的基石,使中国的艺术管理成为新文科中领先世界的学科。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董峰表示,新文科建设要突出综合性、交叉性和融通性,探索的主要路径包括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打破学科、专业、课程壁垒,培育交叉融合型学科、专业、课程,融合新兴技术,推进智能文科以及专业、课程。在新文科框架内逐步实现艺术学类专业与经济学类、法学类、文学类、历史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的融合生长,融合构建具有时代性、开放性、自主性的艺术管理思想体系、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要重新塑造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形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确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术兼顾、课内与课外统一”的课程体系逻辑,确立“人文、市场、技术”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主线;在教学安排上采取“学界与业界联合授课,院校与院团共同课堂”的授课方式,采取“跨学科课题研讨教学”“跨院系实践项目教学”“跨地区移动课堂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上形成理论教学、专业实践、项目应用、能力提升的教学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系主任郭必恒认为,艺术管理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商业属性和人文属性。在人文属性中,审美感知层、历史人文层和社会效益层尤为重要。本科阶段应该以审美感知为主体,应该培养一种艺术本体领域里的一种实践性的能力,以历史文化和社会效益这两层为辅。在硕士阶段应该是历史文化为主体,鉴赏、社会效益为辅助。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明娣认为,学研并举是应时之需。中国的艺术市场以及相关专业建设的情况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当前,我们应该进行学研互动,来满足当代中国艺术市场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武洪滨就艺术管理的经济学语境与学科交叉建构展开论述,他提出,艺术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的经济大发展这个语境中出现的,与艺术市场化和艺术机构化的现象密不可分。艺术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产生于市场现象和市场体制当中,艺术市场的规模化将艺术创作行为变成了艺术生产现象,艺术市场的产业化将一般的收藏行为变成了金融投资行为。艺术市场的专业化对艺术管理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果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来建构的话,会发现在我们所经历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这几年里突出的那些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如艺术市场学、艺术营销学、拍卖、投资、知识产权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为艺术史学科提供经济学转向。

  经济与文化艺术的一体化趋势是今天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特征。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够推动生产与消费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转型,艺术管理正是在这样的大语境中存在的,艺术管理背后有着两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产业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艺术管理学科交叉需要宏阔视野,更需要核心领域与普遍性学科规律。艺术管理学科交叉应与时代紧密相关联,同时应该避免“交叉泛化”带来的“主体放逐”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认为,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应该放在文化和科技两大背景中讨论,技术的颠覆式创新有可能推动文化艺术管理规制的结构性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齐骥提出,对于一个学科的探讨和讨论,从“有用”与“无用”、“软作用”与“硬作用”之争转向新文科对“新业态”“新生境”“新治理”的模式探索、机制试验,也就是在当前经济社会涌现出来的新的艺术门类、新的产业形态、新的国家文化的治理方式,还有文化经济、文化与科技迭代创新融合的背景下探讨新融合所具有的特点和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齐悦从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展开讨论。他认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包括核心算法和区块链等一些新科技在艺术管理比较重要的领域中的运用,促使艺术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他提到,学科建设首先要满足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所以我们一定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不能就学科而学科,要突出中国特色,关注国家发展以及文化政策的走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