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是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媒体融合不仅是新闻媒体在新的传播格局下自身发展壮大的需求,也是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的需求,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我国媒体融合从顶层设计到媒体实践,已经走过了不寻常的十多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指明了媒体融合的背景、方向、目标和实施路径。
在实践层面,我国各级各类主流媒体把握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在融合机制、技术创新、平台融合、内容生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从宏观上来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融合实践全面开展,打造了以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社建成了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的全媒体矩阵。通过平台扩展,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能够触及广大用户。新型主流媒体不断做大做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从微观上来看,媒体融合促使新闻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主流媒体实现采编流程再造,报道形态更加丰富多元,新闻多元叙事能力增强,新闻报道内容和手段不断创新。
从“推动”到“加快推进”,从“融合发展”到“深度融合发展”,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在不断完善。但是,也应看到在媒体融合落地实践中仍然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和现实困境,这促使我们从多维视角对媒体融合发展进行思考。
培养融合思维
遵循新闻规律,首先要认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其次,不同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在一起,要优势互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具备的优势并不相同,融合创新的实现路径有所差异。最后,根据不同的介质载体,充分发挥文字、图片、视频的优势,如文字的想象力空间、视频的直观形象性等,不能完全偏重视频化,而忽略文字、声音等其他载体的运用。
媒体的深度融合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转变思维模式,要具备融合思维、全媒体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融合式新闻生产改变了编辑记者与时间、空间、市场压力等传统的新闻生产相关要素的关系,因此具有融合思维意味着编辑记者要充分认识到媒介时间的变迁、媒介场域的变化、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等因素。
媒体深度融合需要文化融合作为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实现融合,才能达到媒体融合的最佳效果,因此考量融合传播新生态下的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者认为,媒体融合实际上是不同媒介组织的整合运作,不同媒介组织拥有不同的文化,势必会存在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或成为媒体文化融合的最大障碍,文化融合成为媒体融合能否成功的关键。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媒介形式、技术属性、内容特点、受众群体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由此会形成不同的媒介文化。文化融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媒介文化的融合,还包括组织文化、受众文化、新闻编辑室文化等不同维度上的融合。
智能化激发融合新动能
技术发展在媒体融合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互联网传播呈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新闻传播在内容、渠道、受众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媒体融合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深度融合”意味着新的纵深维度,包括智能化、平台化等趋势。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催生智能时代,新闻媒体要重视人工智能使用,创新新闻报道的样态。智能传播主要依靠数据和算法驱动内容分发的流量逻辑,变革了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重塑传播格局。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融合创新广受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运用,大幅提升了媒体的内容生产效率。如在对党的二十大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社在采编环节使用人工智能视频制作平台“AI编辑部2.0”和“智能创作机器人”。很多主流媒体使用AI数字人、AI主播等技术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送新闻。
以数据为中心是传播变革的核心特征,媒体融合在未来应以数据为核心竞争力。但智能化技术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数据治理也是媒体融合的重中之重。在智媒时代,要警惕流量至上的衡量指标,不能片面追求流量而忽视质量,主流媒体应建立内容建设评价体系,推动新闻价值导向回归。
人才是媒体融合非常重要的要素。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各种管理、技术、采编、经营人才的整合是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应积极探索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用人制度,设计更为长远的安排与更加科学、合理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受众媒介地位的变化和媒体接触习惯的改变是媒体融合的深层逻辑,也是推动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要求新闻媒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和服务对象,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
在平台媒体时代,受众媒介地位发生改变。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人人都可能成为社交平台语境下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新闻的边界正在改变,新闻变成了涵盖更广的“内容”,受众变成了“用户”。用户也可以进行更多的新闻参与,在媒介和信息的选择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受众对于新媒体的全面使用、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获取新闻的渠道变化,成为主流媒体新的传播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首先要求主流媒体要充分认识受众接触习惯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媒体的融合发展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使主流媒体变成可触及、可发挥影响力的强势主体。其次,需要在内容传达上,采用更有利于受众接受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再次,要求主流媒体立足公共利益,充分发挥媒体的服务功能。如在县级融媒体建设中,有的地区重新开发农村“大喇叭”功能,利用无线传播和太阳能发电技术,实现点对点、一对多、全覆盖的新闻节目广播和应急广播。
我国的媒体融合实践是一项有理论遵循和政策支持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在媒体融合的实践中仍然面临着层级差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平台纵深发展等现实困境。为适应发展需要,主流媒体应找好突破点,进一步激发思维、人才、文化、技术等系统性要素,进一步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