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时,我们要采用更精准的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构建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为区域化表达中国话语、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加快培养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人才,旨在通过以相关国际组织、地区和国家为传播对象,组织外交话语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一批国家急需、兼具区域国别知识和外交话语能力的分众化传播人才。
注重跨学科培养
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教育教学是后疫情时代学界发挥语言优势,推动外语学科与形象学、区域国别学、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交叉融合的主动作为,跨学科、成建制培养一批精于有关区域国家的外交文化、外交语言和对外关系的拔尖传播人才。创新发展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旨在推动“新闻传播学”与“区域国别学”“外交话语学”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培养分众化传播人才。
第一,推动国际传播视野下“区域国别学+外交语言学”的交叉融合,不断促进区域国别学、外语学科与国际传播学间的相互渗透、交叉活动,结合通用语与非通用语的多语种布局,深入研究对象区域/国外交语言的特征、类型及风格,挖掘对象区域/国的外交文化、外交文书、外交修辞等内容,以解决对象区域/国外交话语对中国外交话语的影响、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路径、中国外交话语国际传播方略等问题。
第二,推动国际传播视野下“区域国别学+外交翻译学”的交叉融合,着力探索多语种布局下对象区域/国外事外交翻译的标准、伦理、策略等系列理论,积极拓展对象区域/国外交口译、外交笔译、多模态外交翻译等实践议题,在“政治等效+”框架下系统研究对象区域/国外交术语、外交新词、外交俗语等的翻译策略,充分了解对象区域/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匹配度,在叙事方式上找到融通化、熟习化元素,以提升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
第三,推动国际传播视野下“区域国别学+外交形象学与外交传播学”的交叉融合,专门研究对象区域/国外交语境中国家形象的生成、特征、类型、自塑与他塑,也涉及对象区域/国外交政策、外交信息、外交议程设置等跨文化传播问题,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的完整构建。
第四,推动国际传播视野下“区域国别学+外交文学”的交叉融合,培养区域国别外交软话语人才。在区域国别外交文学背景下开设外交叙事、外交诗赋、外交戏剧、外交小说、外交传记等系列课程,以借鉴软性传播概念探讨自塑外交形象如何走出去等问题,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软话语体系建设。
注重多层次分区域培养
实施面向不同区域和地区组织的多边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人才培养,坚持以受众为导向,针对不同区域的语言文化差异与国际关系现状,构筑“全球外交形象传播”“大国外交形象传播”“周边外交形象传播”“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形象传播”“多边外交形象传播”五位一体的区域性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全球外交形象传播的人才培养。以洲为基本划分单位,识别其外交话语设计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等核心外交理念的构建、翻译与传播模式,展现爱和平、有担当、负责任的中国外交形象。
第二,大国外交形象传播的人才培养。面向全球性大国和地区性大国,深入研究其外交话语“构—译—传”策略与方法,助力传播“新型大国关系”“韬光养晦,奋发有为”“求同化异”等核心外交理念,展现积极有为、脚踏实地、追求共赢的中国外交形象。
第三,周边外交形象传播的人才培养。面向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国家,把握和引领周边外交事务的议程设置,构建解决争端问题话语模式,积极传播“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亲诚惠容”等周边外交理念,展现仁义友好、安邻睦邻、合作发展的中国外交形象。
第四,发展中国家外交形象传播的人才培养。可进一步推动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人才队伍向精细化、全覆盖方向转型升级,有利于传播“真实亲诚”“正确义利观”“永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等外交理念,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五,多边外交形象传播的人才培养。面向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等国际组织或跨国区域,针对性地构建、翻译和传播“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外交理念,展现坦诚务实、灵活开放、和平发展的中国外交形象。
注重多语种跨国别培养
实施面向某一特定国别的双边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人才培养,重视国别性外交语言、外交翻译、外交形象与传播、外交文学的学术研究和课程设置,培养国别性双边外交话语传播人才。
一是在对某一国别深入了解和研判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分析受众接受心理,用对象国的语言和视角准确阐释我国外交思想,打造一支国别性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的拔尖人才队伍,积极塑造中国外交形象。
二是依据对象国各地区的政治环境、行政区划、教育水平和对外交流等不同情况,实施分众化人才培养策略,重点培养一批聚焦对象国某一区域、某一阶层的精准化传播人才。
三是培养精于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外籍人才,从事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吸引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知华友华的外籍学者、留学生和华人学者,以他们的视角传播中国声音。
注重“理论+实践”型培养
夯实平台基础,提升教学水平。积极打造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教学科研平台,围绕区域外交话语与形象传播、国别外交话语与形象传播、区域国别外交话语与形象传播实践等议题,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
第一,跨学科构建“本—硕—博”贯通式育人机制。通过整合外语学科与国际关系、新闻传播、其他学科资源,推动建立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研究机构。以“区域国别学”“新闻传播学”和“外交话语学”教育为纲,与国际关系、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等院系共享课程,形成“本—硕—博”一脉相承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跨部门联合培养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方向的实践型人才。充分发挥外事、智库、传播部门的优势,产教融合,合力培养应用型区域国别传播的高端外事人才。同时,要加快培养通专兼具的区域国别外交话语传播人才,既要培养区域或者国别性的外交话语传播人才,也要重视诸如经济外交、文化外交和军事外交等领域的传播人才培养。
第三,宽领域构建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是支撑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应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健全区域国别、外交话语、国际传播、语言学习等核心课程板块,开设区域国别概况等课程,充分了解对方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宗教等情况。在开设区域国别外交史、外交翻译理论与实践、外交形象与国际传播等课程的同时,也要重点开设中国外交文学、国际新闻与中国外交、大国外交话语体系等课程,培养既熟悉国情又懂区域国别传播问题的高层次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人才。
第四,全力打造质量一流的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教学科研团队。跨语种、跨部门创建专家资源库,打破语种障碍和学科壁垒,推动师资在相关院系、学科、专业、部门之间合理流动。建设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专家智库平台,从高校、科研院所、外事部门和传播机构遴选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学术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充实一线教学研究力量。
要结合国际传播的时代之题,在“区域国别学+外交话语学”双重学科融合框架下,重点培养四个方面外交形象分众化传播人才、区域性多边外交形象传播人才和国别性双边外交形象传播人才。培养区域国别传播方向的外交话语拔尖人才,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其根本目的是为“讲好中国外交故事”、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17ZDA318)、河南省哲社科规划项目“认知视角下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隐喻叙事研究”(2020CYY0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