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新闻叙事空间的构建与延展
2022年08月04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4日第2463期 作者:张馨

  网络社交时代的到来使媒体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整个社会环境逐渐被形塑为人人皆可参与的传播空间,实现了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融合与链接。在新闻叙事中,空间不仅指真实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或特定场景,还作为建构叙事文本的开放场域而存在,更成为主流媒体探索叙事样态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主流媒体新闻叙事在“用户本位”的叙事逻辑下,致力于借助技术可供性塑形与延伸叙事空间,尝试从话语空间及故事空间维度拓展用户对新闻故事的认知与接受路径。

  新闻叙事的空间转向

  时间与空间作为客观存在,总是相伴相依、不可分割。叙事作品也必然涉及特定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叙事作为一种言说行为,其言语表达及叙事秩序的建立主要是根据时间性及因果逻辑而被组织与呈现,其时间维度的线性特征使叙事与时间的相关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除了在叙事研究中专设对叙事时间的细致分析,还有叙事中被讲述的时间以及在不同叙事文本中时间的塑形问题等。而有关叙事空间的研究成果,虽然在传统叙事学研究中相对较少,但随着叙事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偏重叙事空间维度的建筑、雕塑等叙事文本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之电视、电影等既关注时间又注重空间的叙事形式出现,空间意识下的叙事研究逐渐呈现出具有价值的论述。如加布里尔·佐伦在1984年发表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将叙事空间的探讨建立在文本的虚构世界基础上,认为空间是一种读者积极参与的建构过程,并把叙事中的空间再现看作三个层次的空间整体。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也将叙事空间分为“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故事空间是指故事或行为发生当下的现实环境,话语空间则是指叙事者所在的讲述空间。

  在新闻叙事中,“话语空间”对“故事空间”进行再现与塑造,旨在实现读者(用户)积极参与的建构过程。这种空间建构也在主流媒体新闻叙事创新中得到重视。如以VR/AR新闻为代表的利用媒介技术对空间场景的三维还原与模拟,都是从视觉等知觉层面对叙事空间的开拓与延展。新时代下的叙事时空秩序成为媒体进行故事讲述与情节组织的重要依托,密切关联着新闻用户对事件的认知、情感与意义的建构。随着用户接受习惯与审美意趣的转变,主流媒体新闻叙事的时空形塑不仅呈现出浓重的情感色彩与叙事张力,更致力于以愈加开放的叙事场域搭建话语空间的用户入口,通过融入圈层关系及圈层文化,实现主流价值的传递。

  话语空间的“流行”再造

  新闻叙事中,“话语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存在,结合各种传播媒介对“故事空间”进行改造,以实现特定的意义建构与价值传递。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传播环境中,“话语空间”的功能实现有赖于自身叙事场域的建构,主流媒体要考虑话语空间的叙事氛围、话语风格、价值定位等问题,才能有效组织空间叙事策略,满足新闻用户需求。

  一是叙事语境的社交化。主流媒体新闻叙事传播,基于微信、微博、抖音等移动社交端,建构与用户实时连接的网络社交场域,既顺应了当下“无社交不媒体”的发展趋势,又能快速实现跨越时空的多维交流,以媒体与用户的“共同在场”夯实话语空间的基础。这种共同在场,主要表征为叙事文本中的叙事主体显现,即媒体叙事主体可以直接跳出新闻故事框架,直接言明希望用户关注何种信息或直抒创作意图、叙事目的。叙事主体既可用第一人称话语形式,向用户阐明叙事初衷,也可借助那些穿插于文本之间的简短性提示语或说明语,进行叙事干预。这些带有解构性质的话语干预,较为常见的有“将手机旋转90度”“请锁定竖屏方向”“前方高能预警”等。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闻叙事文本的完整性,但能够使以往隐匿于后台的新闻叙事主体显现出来,并以善意提醒、主动对话的社交姿态营造面对面的人际对话场景,使新闻文本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交往场域,不仅凸显了叙事主体的在场性,也体现了其主动与用户进行交流的社交意愿。

  二是叙事情境的认同建构。新闻叙事作为人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建构自我认同、观念认同与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在主流媒体新闻叙事的修辞实践中,为营造能够使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叙事情境,共情认同的使用最为普遍。这体现为借助情感化叙事实现新闻故事的共振共鸣,以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分享建立与用户的亲密关系。共情认同在近几年来的典型人物报道中体现得较为显著,如对在边境排雷行动中为保护战友英勇负伤的英雄杜富国的新闻报道,都是以典型人物故事的深刻讲述,达成用户对于新闻人物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并进一步实现社会各主体间的观念碰撞与价值认同。

  故事空间的“感知”延伸

  多媒介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叙事在传统新闻形态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新可视化、动态化呈现,从空间维度开启对新闻故事的全新解读,并利用故事空间的延展推动整个叙事进程。其中,新闻叙事呈现充分借助技术可供性,将空间作为用户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与感知的重要途径,尝试从空间维度勾勒故事的发展轨迹、丰富故事的多样态模拟还原、诠释新闻事件的主题内涵,延展用户对于故事空间的感知维度。

  一是故事空间的多样还原。主流媒体新闻叙事在故事空间的建构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主导色彩,这在近年来的中国新闻奖的媒体融合获奖作品中体现得较为突出,以三维投射、三维建模、3D动画、全景航拍等技术创造用户深入了解新闻故事的视觉入口,辅以创意沙画、手绘、漫画等艺术叙事手段,提升用户的视觉审美情趣。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的《公仆之路》,充分利用珍贵历史资料与三维投射处理,实现了静态场景的三维动态展现,在空间维度上提升了场景变换的连贯性以及时空穿梭的运动轨迹。

  二是故事空间的多维感知。主流媒体新闻的叙事实践不断强化用户的空间场景沉浸,尽可能地消解用户与故事空间的距离、延伸用户对故事空间的多维感知。这不仅体现在VR技术运用的常规化、打造用户能够介入的流动故事空间,也体现在以新闻场景为叙事逻辑生成的叙事框架之中。如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三等奖的《革命诗词书写地,军队扶贫谱新篇》,就是通过航拍、VR等技术,以遵义会议会址等诸多红色地标为叙事切入点,通过H5界面将军队援建助学、定点帮扶、思想教育等具体成果转化为VR全景交互体验,为用户创设可进行自主探索、多元选择的空间感知体验,既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能增强用户对于故事空间的场景沉浸。

  总之,在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为适应新时代新闻消费场景、增强自身媒体竞争力,也在不断突破传统报道框架与叙事惯例。主流媒体通过叙事空间的塑形与延展,从空间维度积极调动用户情感、唤起共情、建构意义并实现与用户的对话与互动,促进了媒体与用户等主体之间的理解与认同。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