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县级“两个中心”深度融合发展
2021年04月08日 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8日第2142期 作者:常凌翀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都是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因此,要在聚焦群众需求、优化宣传策略、突出效果导向上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就必须着眼人民立场,统筹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切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向纵深发展,真正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实起来、强起来,让党的惠民政策和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融”聚基层拓展服务功能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对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大部署,是时代之需和群众所盼。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语境下,要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基层阵地,突出思想引领,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统筹运用传统舆论阵地和新媒体手段,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譬如,作为基层治理典范的“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诸暨从2018年开始探索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创新路径,在进行思想宣传时始终将目光对准“枫桥经验”这个传家宝,全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又如在“老爸茶馆”开设“板凳课堂”,通过“乡村播报”,将“大道理”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用“地方方言”讲述“身边感人事”,进一步增强了宣讲的亲和力、感染力,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具温度、更有活力、更接地气。

  作为基层传播的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影响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媒体资源明显不足、内容生产能力偏弱、传播方式略显单一、传播渠道相对有限等方面,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可以有效补齐这些短板。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构建“中心—所—站”组织架构、分层设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分队—小队”,不仅可以统筹整合基层各类资源,还能在形成链式结构的同时缩减“反应链条”、减少“交叉环节”。如此一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凝聚志愿力量,最大限度地弥补县级媒体资源不足、覆盖面小的问题,从而生成多元主体参与内容生产的传播生态体系,进一步筑牢文明实践阵地,真正实现“两个中心”的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甘肃金昌、浙江丽水、广东云浮和重庆高新区金凤镇等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建设进程中,精心打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政策宣讲”“孝善矩阵”“文明新风15分”“一村一品节目”“乡贤课堂”等多项文明实践特色品牌,让文明实践扎根基层、遍地开花。通过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富有活力的文明实践主题志愿活动,以“小切口”宣传“大思想”,使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够同频共振、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两个中心”全面深度融合。

  以“实”为主,满足百姓需求

  作为基层传播的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导向,有效整合县级广播电视、网站报刊、“两微一端”等所有县域公共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党的执政优势,将信息传播、政策解读、基层治理、民生保障和政务服务融为一体,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只有办好群众的事,才能带好群众的路。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保障。

  譬如,县级融媒体中心利用自身平台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专栏,选派融媒记者以报道文明实践的先进典型和特色亮点为抓手,全程参与传播文明实践活动,拉近距离,倾听民生。从乡村的公厕改建,到城镇的文明课堂开讲;从山东龙口大槐树下的防疫宣讲,到北京郊县里的“村民说事儿”,用拉家常的方式聊政策、话文明,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提升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基层与社区开展防疫宣传和群防群治的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虽社交距离有限,但在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新中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积极高效沟通下,相关部门全力做好疫情宣传和防控工作,深入基层和社区开展多种方式的精神文明网上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有效改善民风民俗,同时也让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了抗疫战疫的坚实保障和创新举措。在重庆涪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合力抗疫的过程中,二者充分发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阵地作用,通过融合创新的实践活动来突出亮点宣传群众、做出实效教育群众、献出真爱关心群众、拿出真情服务群众,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真情实意。

  两者结“合”实现同频共振

  要深入推进“两个中心”落地见效,需统筹“两个中心”协同创新。要用政治贯通“两个中心”,用技术打通“两个中心”,用移动联通“两个中心”,努力做到线上线下画好“同心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化,将线下的日常文明观念和乡村民规转移到线上;促使网络媒体实体化,将融媒体中心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现实空间中的实践情景,引导民众线上线下同步遵循文明观念。

  一是要搭建高效畅达的立体融合信息平台。要让百姓“言为心声”,让党“声”入人心。如浙江海宁许家镇的“乡村土广播”,让每位村民都拥有话语权,通过“言”表心声、化矛盾。党“声”入人心,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法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赋予理论更为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这样独特的艺术风格,人民群众在传承践行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接受党的新理论知识,化被动为主动。

  二是厘清“两个中心”线上和线下的逻辑关系。“两个中心”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必然要打破它们互不相往的传统格局。县级融媒体中心侧重于线上宣传的方式,利用强大的传播力,全方位宣传党的思想理念,为文明实践活动提供舆论支持,形成文明实践的线上阵地;而各类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则是文明实践中心的线下阵地。因此,我们要把线下线上两种资源统筹起来,形成有形阵地和无形阵地相贯通、网上与网下相叠加的舆论传播工作格局。

  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给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丰厚的文化给养。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素材主要来自线下文明实践中心举办的“村民问政”“红色故事会”“乡村播报”等活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服务集聚用户群,靠效果增强黏合度,致力于将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因此,只有将“两个中心”结合起来,全力画好“同心圆”,才能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是融媒体中心要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互联网思维。不仅要强化公众性,也要抓牢创新性。强化公众性,是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可以通过吸纳意见、公开政务、招募志愿者,坚持良性引导和理性推手并举,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共享文明实践成果。抓牢创新性,是指推动文明实践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促进实体空间网络化、虚拟空间实体化,将网络空间中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现实空间中的模拟场景、实践动景和教育情境,引导民众主动践行文明观念,增强文明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县级融媒体传播力研究”(19BXW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